摄政大明

第1013章.新安排.(3/5)


    *

    见到“赵党”众人的纷纷表态,赵俊臣满意的点了点头,很是满意“赵党”众人的顺从与信任。

    不过,赵俊臣也是心中清楚,自己这种一言九鼎的情况,只怕是无法维持太久了。

    这是因为,根据赵俊臣的推断,“赵党”的权势扩张,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德庆皇帝与朝廷各位权臣容忍了赵俊臣重新掌控朝堂财政大权之后,对于赵俊臣在其余方面的权势扩张,就必然会更加警惕,也会以更大力度进行打压!

    后世有一种“比烂”的说法,秉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这世上所有利益集团都在比烂,最终获胜的那个利益集团未必就是做得最好,往往只是相较于别的利益集团没那么烂而已!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一个彻底稳固的利益集团,决策者的诸般决策,往往都不会是最好的决策,而是执行阻力最小的决策,又或者是诸般坏决策之中较为不坏的那个决策。

    这是因为,决策者制定了决策之后,就必须要有人负责执行,但在一个成熟的利益集团之中,利益分配早就已经固定了,不论是声势浩大的改革、又或是轻风细雨的改良,都会触动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就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

    有些决策看起来很美好,理论上成功之后也会产生很明显的正面效果,但若是执行者不愿意卖力执行,又或是暗中使绊子,再好的决策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酿成恶果。

    所以,每当决策者制定决策之际,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并不是这项决策的效果如何,而是这项决策究竟是否可以顺利推行下去——也就是说,这项决策有没有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既得利益者被损害了利益之后,反弹力量又会有多大。

    最终,决策者就经常会制定一些看起来事倍功半、舍本逐末的决策,但一个决策若是可以达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却也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决策了。

    当所有利益集团的决策都变成了这般情况之后,相互比烂的时代也就开始了。

    这也是陈旧势力往往会被新兴势力一举击溃的原因之一。

    新兴势力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利益分配还未固定,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决策者也就可以制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这些正确决策也可以顺利执行下去;相较而言,陈旧势力则是瞻前顾后、反应迟缓,好不容易有了动作也往往是适得其反,自然是挡不住新兴势力的攻势。

    “赵党”从前就是一个新兴势力,权势影响迅速扩张,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也明白他们今后会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他们自然是甘心服从赵俊臣的指挥,为了今后的更多好处,也愿意放弃一部分眼前利益,甚至是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但随着“赵党”的势力扩张逐渐进入瓶颈期,明面上只能局限于财政方面,“赵党”的性质也会从一个新兴势力向着陈旧势力转变,成员们也会逐渐趋于保守,既得利益者不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也不愿意再跟随赵俊臣犯险……到了那个时候,赵俊臣想要控制“赵党”的难度也会倍增。

    所以,有许多事情,赵俊臣必须要赶在“赵党”进入瓶颈期之前确定下来。

    与太子朱和堉的合作只是其中之一,加强“赵党”众人的归心也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赵俊臣还想要进一步把“赵党”改造成为朝廷里的激进改革派。

    这一点倒是进度明显,赵俊臣的几项改革措施,皆是让“赵党”成员获益匪浅,如今“赵党”众人已是达到了听闻改革二字就欢喜不尽的地步,刚才听说赵俊臣要把商税整改计划推广到西北各省之后,所有人都是积极支持,这就是一个显著信号。

    *

    不过,赵俊臣也没有太过于担心“赵党”今后会出现既得利益者反弹的情况,“赵党”说到底也只是赵俊臣明面上的势力,用以吸引德庆皇帝与各位权臣的注意力而已。

    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赵俊臣就算是把“赵党”弃之不顾,也不会有太多的犹豫。

    所以,对于“赵党”的未来规划,在赵俊臣的脑海中只是一闪而过。

    下一瞬间,赵俊臣的目光终于是转向了霍正源。

    注意到霍正源表情间的惶惶不安,赵俊臣不由是心中一笑。

    赵俊臣刚才一直没有理会霍正源,就是想要暗中敲打他一下。

    霍正源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的好处就是什么事情都无需向他多说,但也必须要偶尔敲打一下!经过这场惊吓之后,他必然已是想明白了许多事情。

    霍正源不仅是个聪明人,也一向是善于明哲保身,今后自然是守口如瓶,绝不敢是泄露詹善常的真正死因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