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左校尉)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掖庭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太极宫的一部分,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内侍省是宦官机构,所谓"内侍奉,宣制令",掌管宫中的一切大事小情。
东汉作为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之一,皇宫建设也是相适应其大国地位的。东汉定都在洛阳。东汉洛阳的皇宫主要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即《文选•古诗》所说的“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
南宫在东汉以前就存在,初为新成周城,秦始皇灭周统一中国后,将此城封给吕不韦,吕不韦精心经营,使此城规模雄伟,宏丽壮观。西汉刘邦都洛阳,继续沿用此城,并不断地修葺,使其保持着繁华的景象。到东汉时汉朝又定都洛阳,进行了全面整修,正式作为皇宫。具体位置在今洛阳市区东郊龙虎滩村西北,这里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
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门两侧有望楼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南宫朱雀门作为皇宫的南正门与平城门相通而直达城外。由于皇帝出入多经朱雀门,故此门最为尊贵,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
南宫是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地方。建筑布局整齐有序,宫殿楼阁鳞次栉比。主体宫殿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司马门、端门、却非门、却非殿、章华门、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中轴线东西侧各有两排对称的宫殿建筑。西侧两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东排为鸿德门、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门、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为云台殿、显亲殿、含章殿、杨安殿、云台、兰台、阿阁、长秋宫、西宫。东侧两排,西排为金马殿、铜马殿、敬法殿、章德殿、乐成门、乐成殿、温德殿和东宫;东排为侍中庐、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寿安殿、竹殿、承风殿和东观。中轴线两侧的四排宫殿与中轴线平行,使中轴线上的建筑更加突出和威严。这南北五排建筑若按与中轴线直交的横向排列,又可分为八排。这样,每座宫殿建筑的前后左右都有直道与其他宫殿相通。因此俯视南宫地面,会看到一个格子形的布局,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规整、对称的艺术风格。
东汉时的中央政权机构已相当健全,这鳞次栉比的南宫宫殿建筑群即是最直观的说明,它们的建筑除了显示皇家博大高深的气派之外,也是庞大的政府机构各职守司职的需要。却非门内的却非殿是南宫正殿,建武元年(25年)10月,刘秀夺取洛阳后,车驾入城,驾幸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揭开了东汉统治的序幕。此后,这里就成了光武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东汉初期的许多军政大事均由光武帝和大臣在此议决,发布全国,这是国家权力首脑的所在。明帝永平年间,造崇德殿作为南宫正殿,取代了却非殿,直至东汉末年。
明光殿在鸿德门内,东边紧靠却非殿,是尚书郎奏事的殿堂。东汉时专设尚书办事机构。中央政府设尚书令一人,掌管选举以及尚书仆射、尚书上奏之事。尚书仆射秩六百石。灵帝时分为左右仆射,帮助尚书令处理事务,尚书令不在时可代为上奏。尚书有六人,分别主管公卿、刺史、吏、外国及少数民族事务,下设左右丞相各一人,帮助他们工作。六曹有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十八人。尚书令及其属员奏事,都在明光殿进行。
嘉德殿在明光殿北靠后一点,殿前有嘉德门,是制订礼仪的殿堂。中国封建社会自周文王时开始制订礼仪,此后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礼仪制度,以稳固封建秩序,在社会比较清平的时候更是如此,属于社会的文明建设。这里周时是九龙殿的旧址,九龙殿汉时已毁,只有九龙门还存在,九龙门这时是嘉德殿的正门。章和元年(87年),章帝在嘉德门召见曹褒,责令他到南宫东观把西汉叔孙通的《汉仪》十二篇,认真修改,付诸实施。曹褒查旧典、阅《五经》谶文,制订出各等级的冠礼、婚礼、凶丧礼等制度一百五十篇,于同年10月奏上。因章帝死,和帝继位,群众对《汉礼》毁誉不一,终未实行。九龙门有三个铜柱,每柱有三龙缠绕,所以叫九龙门。灵帝继位后,追认他的亡父为孝仁皇帝,尊称他的母亲董氏为孝仁皇后,奉居嘉德殿,称其为永乐宫。这也是宣扬孝道,以礼治国的意思。孝仁皇后在窦太后死后,开始干预朝政,她助纣为虐,支持灵帝卖官鬻爵。中平六年(189年)4月丙辰日,灵帝死于嘉德殿,孝仁皇后受何太后排挤,暴病身亡,宦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