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二百零八 读书改变命运(2/3)

br>
    不过在印刷术问世之前,郭某人还需要这些在中央的已经被笼络和控制住的顶级精英们为他出点力,好收拾那些地方上蠢蠢欲动的人们。

    所以缓缓,暂且不拿出印刷术的成果,让这些精英们稍微放心。

    让他们意识到没有印刷术,光靠手抄,文化传播的速度还是太慢,庶人难以依靠数量上的优势碾压士人存在。

    所以到时候,就算朝廷推行了科举,士人还是占据绝对优势。

    这样的局面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

    稳一阵子,别让他们过于紧张,先让他们自己也接受并且习惯科举考试的存在。

    只要士人还能继续掌握权柄,未来郭某人死了之后,士人们想做些什么,还是很简单的。

    依靠这样的心里优势,这帮人还能继续用,还能继续发光发热,直到科举制度能培养出第一批真正来自底层的人才出来。

    之后,郭某人开始应对迟来的地方反弹。

    地方郡守级别人物里,出现了一些明确反对科举制度的声音。

    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科举制度不能取代察举制度,否则会动摇民心。

    屁的民心。

    对此,郭某人从一些优秀的县令和优秀的内阁官员之中选拔出了一批他们的替代者。

    无一例外都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第一位担任两千石郡守职位的黎庶子弟也诞生了。

    他叫做王超,豫州人,之前担任了雍州京兆尹蓝田县的县令。

    很快,洛阳周边河东郡、河南尹、弘农郡三地的郡守首先被郭鹏下令撤职。

    于是王超被郭鹏走吏部直接任命为弘农郡太守,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身泥腿子的两千石郡守。

    对此,朝中基本没有议论之声。

    怕了。

    接着,兖州的颍川郡,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徐州的广陵郡,青州的东海郡等十多个郡的郡守被郭某人直接撤换。

    更换为少量士人子弟,和大量的寒门、黎庶子弟。

    这一波撤换换上了五个出身黎庶家庭的黎庶子弟,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四十岁——

    没办法,起步晚,都是跟着郭某人的发迹而走的,还在村乡来来回回七八年,在太学还待了两三年,一直等到郭某认为他们打开上升渠道。

    他们能在这个年龄阶段成为两千石的太守,已然创造了历史。

    不过有了之前黎庶官员大举进入中央朝廷各部门任职的前例,就算他们担任两千石,也没有谁能说个不是了。

    能在心里表达反对和抗议已经是经过严酷镇压的士人们最大的勇气体现。

    郡级下辖县一级别的政府里绝大部分都是寒门官员和黎庶官员,郡太守除了行政权之外并不掌握其他权力。

    所以郡一级别的人事变动完全没有动摇到魏帝国的行政根本,很顺利的就被撤换掉了,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他们当然也不要想学着东汉末年的那些前辈们一样动不动起兵勤王。

    州一级别的封疆大吏们的反应才是郭某人相对重视的。

    而州一级别的官员里,郭某人自然也是有基本盘的。

    比如兖州刺史郭瑞,漠州刺史夏侯惇,益州刺史满宠,青州刺史糜竺,冀州刺史韩浩等等,这些都是绝对不会坐歪屁股的。

    所以他们也在第一时间上表表示支持科举制度取代察举制度。

    然后就是郭氏故吏的那群士人刺史,郭某人亲自提拔的凉州刺史毛玠,雍州刺史陈宫,平州刺史鲁肃,扬州刺史顾雍等等。

    他们虽然是郭氏故吏,但也有士人的身份,若反对这样的提议,郭某人并不会觉得奇怪。

    只会认为他们的政治觉悟不够高,不能继续担当重任。

    他们似乎都明白了皇帝的内心,所以并未让郭某人觉得失望,在那批郡守大举反对科举制度运行的时候,选择了支持。

    对他们这群高官来说,担心失去现在的既得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心理,其他的想法都要位居其后。

    好不容易在郭魏政权中争取到了那么高的地位,得到权力,却要因为和皇帝唱反调而失去,未免有些不值得。

    话虽如此,失去士人的身份优势也是一大顾虑。

    所以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皇帝——毕竟权力和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权力和地位,只有士人身份,也未必算什么好处。

    当然更关键的在于,他们的权力也不完整,比起洛阳的那群士人们可以用罢工罢学来威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