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八节(2/4)

的残忍的盘剥会把边郡迅速推进战乱的深渊,所以……”李玮拿起了一卷文卷,

    “我们要制定垦田戍边之策,要保证边郡百姓的生存,要制约和打击门阀商贾们肆无忌惮地剥削,要确保西北两疆的稳定。”

    “同时实施屯田制和计口授田制?”徐荣问道。

    “对,朝廷在移民屯田的同时,授予移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减免田租,以确保他们的生存。”李玮笑道,

    “移民的生存有了保障,边郡的稳定也就有了保障,而这些门阀富豪们想在三十年内收回本息,就要好好安抚和善待移民,否则他们将血本无归。”

    “朝廷的新田制已经夺走了门阀世家的‘荫户’,这次‘垦田戍边’又夺走了他们的佃农和田僮,各地门阀世家的实力再一次遭到了重击。”李玮得意地挥挥手,

    “但还不够,朝廷还要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实力,把他们对社稷的危害降到最低。”徐荣头一晕,感觉心力交瘁,有些支撑不住了。

    他现在能理解长公主为什么对李玮恨得咬牙切齿了。这一连串的重击,打到谁身上,谁都受不了。

    “垦田戍边”之策已经严重损害了门阀富豪们的利益,然而这位丞相大人意犹未尽,还要继续发起

    “攻击”,势必要把门阀富豪们打得落花流水。张燕脸上的笑容也有点僵硬了。

    如果没有大将军的书信,他不会旗帜鲜明地支持李玮,毕竟这要冒很大的风险。

    但李玮得陇望蜀,

    “胃口”越来越大,这让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丝不祥的预感。如果任由李玮这样持续不断地改制改下去,会不会有一天

    “改”到军功阶层,

    “改”到自己头上?田畴心惊肉跳,小心翼翼地问道:“仲渊兄,除了‘垦田戍边’之策,你还有新的改制之策?”

    “当然……”李玮仰天打了个

    “哈哈”,脸显愤怒之色,

    “年初,朝廷为了夺回被门阀富豪们抢去的财富,制定了一套改制之策,结果阻力重重,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赔上了郑玄大师一条性命,才勉强得以颁布实施。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尤其对‘九品官人法’的妥协,更是为社稷安危埋下了隐患。事后我越想越后悔,我觉得大司马的担忧非常有道理。”

    “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察举制的弊端,由此可以推测出这个‘九品官人法’的弊端。将来门阀世家势必会因此法而得以巩固和壮大。看看今日的关西杨家、汝南袁家、关中马阀、冀州崔家等大门阀,哪一家不是门生弟子成百上千,势力遍及朝野上下?此法如果大力推广,一两代人之后,这朝堂内外还有我们后代的容身之地吗?靠这些吃大汉的肉,吸大汉的血,置大汉利益于不顾的门阀世家们的后代能让大汉中兴,能让大汉繁荣昌盛?”李玮鄙夷地撇撇嘴,

    “做梦去吧。”

    “怎么?你有更好的选拔办法?”张燕急忙问道。

    “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只能把选拔制度稍稍改一下,以便对我们更有利。”李玮看看屋内众人,笑着问道,

    “请问几位大人,你们参加过朝廷的试经(儒家经文考试)吗?”众人都摇摇头。

    “我参加过一次。”李玮说道,

    “正是那次试经,我成绩出众,才被朱俊老师看中,拜在他的门下。如果没有那次试经,我也没有今天。”

    “朝廷很少通过太学试经的方式选拔人才。”徐荣说道,

    “由于朝廷的察举年年举行,郎署里的郎官人满为患,所以一般情况下,试经要很多年才能进行一次。你机遇很好啊。”接着他略略皱眉,疑惑地问道,

    “你想以试经的方式选拔人才?”

    “对,太学诸生只要通过试经,马上就可以取得入仕资格。”李玮说道,

    “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参加试经。试经也是三年一次。第一年在各郡试经,成绩优异者第二年到州府参加试经,第三年到京城太学参加试经,考试合格者,即可入仕。”李玮很兴奋,滔滔不绝地详细解说了

    “试经选拔制度”和具体的选拔考试方法。

    “它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严重打击了门阀世家的实力,削弱了他们的权势,减小了他们对社稷的危害。”李玮很兴奋地说道,

    “此策实施后,不管你是研习今、古文经学的儒生,还是研习新经的儒生,只要你有真本事,考试成绩优异,你就可以入仕为官,这比察举制、九品官人法更加公平、公正,相信各地的儒生们肯定会支持和响应。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嘛。”

    “另外,为了尽可能挖掘和发现人才,我们也不要只考试儒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