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大体,在于三纲六纪。”(《汉纪·成帝纪》)三纲说由董仲舒提出,而其理论阐述和体系的完成则在纬书和《白虎通义》里。三纲说的实质是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上起着积极作用,所以为历代帝王和封建统治者所提倡。
《白虎通义》大量援据谶纬,明显的称引谶纬就达二十余处,至于“稽合图谶”,运用谶纬之说就更多了。例如《白虎通义·天地篇》说:“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案《春秋。说题辞》云:“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纬。”(《尔雅·释天》疏引《天地篇》说:“地者易也,万物怀任,交易变化。”据《春秋·元命包》云:“地者易也,万物怀任,交易变化,含吐应节。”(《艺文类聚》卷6引)两相比较,可见《白虎通义》虽未明引谶纬而实际上是用纬书说。这类情况在《白虎通义》里是很普遍的。把《白虎通义》与谶纬作一对照,“百分之九十的内容出于谶纬”(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229页)。俄纬神学是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它是代表“天”(上帝)的意志,因之其地位在五经之上。这点从《白虎通义》里可以看出。在《白虎通义》引证经典,凡有经有纬的,往往是先引谶纬,后引经书,例如:
《白虎通义·诛伐》:“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扶助微气,成万物也。故《孝经谶》曰:‘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可见它先谶后经。《白虎通义》的宗教神学体系,直接出自谶纬。如讲社稷,见于《孝经·援神契》;讲五祀,见于《礼纬·含文嘉》;讲封禅,见于《孝经·钩命决》;而其核心则在论证君权神授说。它认为受命的帝王君主都是“圣人”,圣人都是“天”生的,所以每一个帝王的出世都有一系列神灵显示的预兆,帝王从诞生到登上皇帝的宝座都有不同凡响的神的启示和安排,这就是谶纬神学中的感生、异貌、受命、符瑞、封禅等一整套的神学仪范。所以说《白虎通义》中的神学体系和神学内容正是对谶纬神学的继承和肯定。
四、谶纬的辑佚和研究
谶纬秘魏晋以后屡遭禁绝,隋唐时已大量散失,《隋书·经籍志》著录谶纬尚有13部92种,到了新旧《唐书》仅存郑玄、宋均二家所注谶纬9部84种。到了宋末,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里唯存《易纬》8捉和《礼·含文嘉》一种,其余亡佚殆尽。所以到了元朝明朝才有人注意谶纬的选辑工作。到了清代辑佚书的工作就由六艺附庸,蔚为大国,成为古籍整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明清两代关于谶纬的辑佚有十余家,而以明代孙瑴的《古微书》为最早的一部。孙瑴系湖南华容人,字子双,号贲居子,一号双甫。《古微书》共36卷,所辑谶纬共63种。其特点是,对于所辑的谶纬篇目大抵都有解题,只有极少数未加解说。最大的缺点是所辑谶纬文字均不注出处,使人难于稽考核实:其次是对纬书的概念及纬书的范围不太明确,因此把讲五行灾异的《洪范五行伟》也辑入《尚书纬》中。《古微书》是明清以来谶纬辑佚的第一部著作,《四库提要》对其评价校高。
清代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易纬》八种。《易纬八种》现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库全书》和《古经解汇函》本。
清代谶纬的辑佚,主要有下列五种书:
殷元正《集纬》
只有抄本流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均藏有此书抄本。上海抄录不全。《集纬》所收共133种,在谶纬辑本中算是种类最多的。
赵在翰《七纬》38卷
其特点是恪遵《四库提要》之说,严格区分谶纬,不仅河洛杂谶一概摈弃,连《论语谶》也不收入。对各种纬书,均按篇目分别辑录,每条佚文均注明出处,各纬叙目于每一纬名皆解说其命名旨意,是极谨严的一部辑佚书。
黄奭《汉学堂丛书》(1934年江都朱长圻又据甘泉黄氏原版补刊印和行称《黄氏逸书考》)
也沿袭《四库提要》之说区别谶纬,所辑均注出处,并将《清河郡本纬书》采入。《清河郡本纬书》今不可见,唯赖此书存其遗文,尤其值得珍视。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及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
马氏所辑谶纬详注出处,对每篇谶纬篇题有孙瑴解说者均加以援引,间亦自撰篇目叙录,较《古微书》已大胜一筹。王仁俊《续编》本马氏体例,加以续补,但精审不及马氏。
乔松年《纬捃》14卷 在孙瑴《古微书》基础上重辑。所辑谶纬总共131种,所辑佚文每条均注明出处,意在补孙书之遗漏,纠孙氏之违失。
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与中村璋八编辑《纬书集成》,于196-->>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