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1/24)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连载

    出版:中华书局

    转摘自:无锡新传媒

    本帖为原著部分摘录

    彭林简历:

    彭林,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周礼》、《仪礼》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其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目录: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自序

    ●礼是什么

    ●礼缘何而作

    ●礼的分类

    ●礼的要素

    ●礼与乐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

    ●贯串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

    ●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礼记》

    ●冠者礼之始也:冠礼

    ●合二姓之好:婚礼

    ●礼尚往来:士相见礼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乡饮酒礼

    ●立德正己之礼:射礼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义:燕礼

    ●诸侯相接以敬让:聘 礼

    ●称情而立文:丧服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丧礼

    ●埋藏亲人的遗体:既夕礼

    ●安魂之祭:士虞礼

    ●祭祀万世师表:释奠礼

    ●诗礼传家:家礼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作者其它相关作品: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

    http://post./f?kz=16403500

    作者: 溪山琴况  2005-8-9 21:58  回复此发言

    2回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连载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自序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不无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受到了种种责难,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一是礼乐文化的性质问题。有人认为,礼乐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早已过时,谁再提倡,谁就是逆潮流而动。态度最激烈的是‘*‘时期的*等人,他们诬蔑孔子是搞复辟的祖师爷,说孔子‘

    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奴隶制。

    二是礼乐文化是否还有现代价值。有人认为,当今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先秦、两汉,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礼》表述的礼仪对我们已经毫无用处。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我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倡导的礼乐文化,我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