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三国人物介绍-魏(上)(15/25)

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③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人物之钟繇

    字:元常

    时间:151——230(寿80)

    籍贯:豫州   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官职:太傅

    谥号:成侯

    家庭成员:族父:钟瑜,弟:钟演,子:钟毓、钟会

    历史年表:

    钟繇年少时,祖父钟瑜资助钟繇成才。

    钟繇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咸阳一带)令;后因疾病辞官;后又被任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李催、郭汜乱长安,挟持汉帝。

    公元一九二年(初平三年)十二月,曹操遣使者王必联络李催、郭汜。李、郭怀疑曹操遣使的诚意,不愿与其来往。钟繇劝李、郭道:“如今诸侯四起,各怀私心;唯有曹操顾念天子,心向王室。二位辅佐汉帝,如果不能团结忠臣,将来难以控制乱局。”李、郭听从钟繇劝谏,与曹操交好;后李催、郭汜交兵。李催劫持献帝。钟繇与尚书郎韩斌筹划营救献帝。献帝逃离长安,钟繇功不可没,被任为御史中丞,后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封为东武亭侯。

    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一九七年(建安二年)一月,曹操表钟繇以侍中身份为司隶校尉之事,持节督关中兵马,镇守长安地带。钟繇上任后,写信寄于马腾、韩遂,劝二人归顺曹操。马腾、韩遂从钟繇之言,并各遣一子入关,表达忠心。

    公元二零零年(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钟繇将两千余匹马赠于曹操。曹操写信感谢钟繇赠马,并称赞钟繇劝降马、韩之功,更将钟繇比作萧何。

    公元二零二年(建安七年),袁尚派遣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和匈奴南单于攻打曹操治下的河东。钟繇奉曹操之命在平阳围剿匈奴南单于,并邀马腾出兵相助。南单于未败,郭援兵至,钟繇料定郭援将渡汾水,决定待郭援渡半时击之。郭援渡汾水过半时,钟繇、马超出击,大败敌军,并斩郭援首级;南单于不战自降。郭援是钟繇的外甥。庞德得知后向钟繇表示歉意,钟繇答道:“郭援是****,死有余辜。你不必抱歉”言毕,放声大哭。

    后河东卫固、张晟、张琰和高干作乱,钟繇出兵讨伐,平息叛乱。

    钟繇将关中居民迁入洛阳,招降叛逆,收留难民。几年后,关中一代人口充实。曹操因钟繇治理用功表其为前军师。

    公元二一三年(建安十八年)十一月,钟繇任大理。曹操提议恢复肉刑。朝臣多有反对,唯有钟繇、陈群同意。

    公元二一六年(建安二十一年)八月,钟繇被任为相国。

    公元二一九年(建安二十四年)魏讽谋反。钟繇因举荐魏讽被免官。

    公元二二零年(黄初元年),曹丕建魏国,复用钟繇为太尉。

    公元二二六年(黄初七年)十二月,钟繇被任为太傅。

    公元二三零年(太和四年)四月,钟繇去世。

    历史评价:

    曹丕:①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於刑理深远。②太傅功高德茂,位为师保,论行赐谥,常先依此,兼叙廷尉于、张之德耳。

    陈寿:①钟繇开达理干,一时盛伟。②钟繇明察当法,以治狱见称。

    《魏书》:繇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

    人物之程昱

    字:仲德

    时间:141——220(寿80)

    籍贯:兖州  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

    容貌: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官职:卫尉

    谥号:肃侯

    功绩:出谋划策

    家庭成员:子:程武

    人物传记:

    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进封安卲侯。黄初元年逝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