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三国人物介绍-蜀(上)(8/18)

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②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陈寿:蒋琬方整有威重,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裴松之:蒋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卻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於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人物之费祎

    字:文伟

    时间:?——253

    籍贯:江夏鄳

    官职:大将军

    谥号:敬侯

    家庭成员:子:费承、费恭

    人物传记:

    三国时蜀汉名相。费祎性格宽和,少时从伯父入蜀游学,留于益土,及刘备平定益州,费祎便留蜀为官。后主刘禅即位后,费祎任黄门侍郎,深得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后来费祎迁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不久又代蒋琬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当国以来,尽心抚政,多御敌寇;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延熙十六年,费祎于宴会上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历史评价:

    孙权: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

    《别传》: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诸葛亮:费祎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陈寿:费祎宽济而博爱,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裴松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着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虞喜:昔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严垂发,六军云扰,士马擐甲,羽檄交驰,费祎时为元帅,荷国任重,而与来敏围棋,意无厌倦。敏临别谓祎:「君必能办贼者也。」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且蜀为蕞尔之国,而方向大敌,所规所图,唯守与战,何可矜己有余,晏然无戚?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修所害,岂非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哉?往闻长宁之甄文伟,今睹元逊之逆吕侯,二事体同,故并而载之,可以镜诫于后,永为世鉴

    。

    人物之董允

    字:休昭

    时间:?——249

    籍贯: 荆州  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

    官职:尚书令

    家庭成员:父:董和

    人物传记:

    允自刘备立太子后,董允一直侍奉刘禅。诸葛亮北伐前,在《出师表》中推荐董允,董对上匡正刘禅、对下斥责黄皓,使两人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多次推辞了他应得到的爵位、封土和高官。又为了接见董恢而放弃了重要的游宴,都体现了董允为人正道、礼贤下士、不求高官厚禄的优秀品质。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死后,陈祗与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在整部《三国志》中,董允是极少数能够立传“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足见其人之优越。

    历史评价:

    诸葛亮: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蒋琬: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

    陈寿:允匡主,义形於色,秉心公亮。

    裴松之: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

    杨戏:掌军清节,亢然恆常,谠言惟司,民思其纲。

    人物之关羽

    字:云长

    时间:?——219

    籍贯:并州  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

    官职:前将军

    谥号:壮缪侯

    家庭成员:子:关平、关兴

    历史年表:

    关羽本河东解人,亡命奔于涿郡,结识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