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节(2/6)

袁术再建皇统,天下局势将更加混乱。

    尤其是曹操,在遭受冀州大战的重创之后,他根本无力抵挡袁氏兄弟的联手攻击。

    这时,袁术的信使到了。袁术的话没人相信。他要议和?这小子又在搞什么名堂?

    曹操第一个感觉就是袁术在使诈,背后肯定有阴谋。难道袁术被逼急了,要用缓兵之计拖住自己,然后跑到沛国去再建皇统?

    刘备却猜测袁氏兄弟可能因为再建皇统的事闹翻了,袁术一气之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撤兵了事,成心要让天下再度恢复到冀州大战前的格局。

    袁术的背后有袁绍,要打袁术不是一下子的事,也无需急在这一时半刻。

    冀州大战刚刚结束,大军急需休整。中原刚刚下雨,持续九个月的旱灾结束了,正是恢复播种的时期。

    青州的事悬而未决,需要时间趁着臧霸立足未稳之际,先把他解决了。

    既然袁术主动撤兵,也算是放下架子认输了,这对曹操、刘备都有好处。

    两人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袁术也很爽快,马上把曹操和所有兖州大吏的家眷送到了曹操的大营。

    正在双方谈得很融洽,袁术的军队已经开始带着从兖州掳掠的大量钱财辎重陆续后撤的时候,从陈留传来了一个消息,屯兵于陈留的袁绍军队北上了,要渡河赶到河内支援。

    曹操立即意识到袁绍有麻烦了。河内方向,袁绍可能已经支撑不住,而关中方向的马超,按道理也应该举兵背叛了。

    袁绍顾此失彼,自顾不暇,已经无力帮助袁术了。曹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击杀袁术的机会来了。

    他一面暗中集结大军,一面等持着刘表的消息。刘表去了洛阳,如果袁绍为了应对关中和河内的事而焦头烂额,他多多少少能通过自己的关系了解到一点真实的情况。

    曹操没有等到刘表的消息,却等到了从江东匆匆赶来的王朗。

    “孙策为了伸张大义,重振大汉,毅然决定脱离叛逆袁术,重归朝廷。”王朗把自己的来意说明之后,最后说道,

    “目前,孙策大人正在统率大军攻打九江、庐江两郡,他愿意遵从天子的旨令,丞相大人的指挥,为诛杀叛逆中兴社稷而浴血奋战。”接着王朗开始为孙策歌功颂德。

    曹操听说过孙策,知道他这两年带着大军在江东击败了扬州刺史刘繇。

    刘繇是原兖州牧刘岱的弟弟,他们兄弟两人和曹操的关系都很好。曹操憎恨袁术,也很憎恨孙策,所以王朗还没说上几句就犯了曹操的忌讳。

    孙策击败刘繇,对曹操来说,不是孙策的功劳,而是祸乱社稷的罪过。

    “孙策是谁?他是什么东西?”曹操一掌拍到案几上,打断了王朗的话,

    “一个背信弃义的叛逆,一个厚颜无耻的小人,这种人不说也罢,免得污了我的耳朵。”坐在一旁的刘备也是眉头深皱,但表情还是很客气。

    如果此事是真的,袁术十有**死定了。不管孙策的品行如何,他这次算是帮了大忙,立了大功,无论如何不能怠慢了。

    另外代表孙策前来向天子献表的是徐州名士王朗,于情于理都要客气一点,不能太让人下不了台。

    “孙策是原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孙坚的儿子。”刘备不知是故意的,还是装傻,他很严肃地给曹操介绍道,

    “此子以弱冠之龄,追随袁术四处征战。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袁术力排众议,以孙策为统率,率军渡江攻击江东刘繇。历经大约三年的时间后,孙策总算不负重望,拿下了吴郡、会稽郡和半个丹阳郡,也算是一员虎将了。”刘备在说到

    “虎将”两个字时,特意加重了语气,显得郑重其事。三年时间打下两个半郡也叫虎将,这不禁让曹操仰天大笑,而王朗感觉受辱,脸色铁青,两眼狠狠地瞪着刘备。

    孙策好歹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才打下了两个半郡,但你呢?你不过捡了个便宜,撞了个狗屎运而已。

    曹操杀人如麻,曾经血屠徐州,你不替徐州百姓报仇雪恨,却和仇人坐在一起称兄道弟,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王朗在心里把曹操和刘备骂了个狗血喷头。虽然他对孙策没有半点好感,但受张昭之托,他不能不把此行的任务完成了,否则以他的个性,早就拂袖而去了。

    “原来是孙坚的儿子,怪不得是个叛逆。”曹操冷笑道,

    “孙坚自己就是个桀骜不驯目无王法的叛逆。当初他从长沙北上讨董的时候,竟然一口气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首开诛杀朝廷大员的先例。虽然他后来有击败董卓杀进洛阳的功劳,但相比他后来的所作所为,这点功劳算得了什么?”

    “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