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七百五十章 用实力说话(2/5)

说外面饿殍遍野,而佛门之地,却还炊烟袅袅,这也不符合佛家思想。

    而且相国寺在其它方面,用钱的地方也很多,他们可以将粮食换成钱,没有法律规定,佛门就不能做买卖。”

    富弼又问道:“那慈善基金会呢?”

    这其实也是相国寺提到的,因为相国寺估计,张斐会给慈善基金会一个豁免的,那我们相国寺也经常做善事啊!

    张斐却摇摇头道:“不给豁免,在这份豁免法中,我都没有提到慈善基金会。”

    一旁的王安石惊讶道:“慈善基金会不要豁免?”

    张斐点点头道:“慈善基金会平时也二三十人在做事,其它的活计,都是委托给事务所,或者其它作坊,他们能吃多少粮食,慈善基金会的粮食,在年关之际,会捐助一笔出去,其余的就是直接卖给粮商,换来钱去做买卖,没有存粮的问题。”

    富弼当即无话可说。

    慈善基金会要豁免,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没有想到,张斐一石粮食的豁免都不要。

    薛向又道:“但是你给予粮商的豁免是不是低了一点,粮商必须在一整年将粮价控制在每石三百五十文钱到四百文钱之间,并且持续不断地出售粮食,才能获得五千石的粮食豁免。

    这规定倒是没有问题,但是五千石还是少了一点,我以为粮商必须保证充足的库存。”

    张斐道:“其实我们检察院也考虑过,只要粮价保持在这范围,就给予粮商无限豁免,但是三司使莫要忘记,如果粮商拥有太多库存,那会令秋收后的粮食价格降低,这将会变成谷贱伤农。”

    一旁的司马光突然道:“如果粮商保有足够多的粮食,可以帮助市民应对突发情况,就比如这灾情。”

    张斐解释道:“我们不能奢望粮商去救灾,商人就是逐利的,在这方面还是需要朝廷。

    如今朝廷已经成立粮食署,粮食署可以每年针对市面上那多余的粮食进行收购,也就是说,当粮价降低到三百五十文钱,粮食署就应该出手,收购市面上的粮食,那么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可再将粮食出售给商人,继续维持一个稳定的粮价。

    坦白的说,仓库税还是希望由国家来主导粮食,而不应该控制在商人或者地主手里。但是又不能逼迫粮商将粮食出售给粮食署,就还是要遵从市场交易。”

    言下之意,这粮食署可以囤积足够的粮食,粮商是不需要囤积粮食,不需要太多豁免权,以免影响到粮食价格。

    王安石点点头道:“说得好啊,应该如此。”

    当即就引来司马光的鄙夷,你当然说好。司马光又道:“如果粮食都屯在粮食署,粮食署操纵粮价,又该怎么办?”

    王安石笑道:“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粮食署会出台粮价规定,多少价格收,多少价格售,这要是违法规定,你们公检法可以直接抓人。”

    富弼又问道:“关于州府之间的进出粮食,你是将豁免权归于地方官府。”

    张斐点点头道:“这是因为州府的粮食产量不一样的,就如京城,是严重缺乏粮食,那么商人从外面进购粮食,就应该给予全部豁免,反之,京城粮食要往外面出售粮食,同样也要面临仓库税,但如果粮食丰盈的州县,可以不给于豁免,保持自己州县的粮价。”

    富弼点点头,“原来如此。”

    赵抃突然道:“这么复杂的设计,税务司当真能够查的过来吗?”

    张斐道:“我跟税务司谈过,提高了故意逃税的罚金,以及刑事惩罚,以三万石为界限,三万石以内,可以用赎金免于刑事处罚,但三万石以上,就必须接受刑事处罚,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三万石以内,想要聚众谋反,是比较难的,但是三万石就有可能。”

    又是谋反。

    要不是这个谋反,哪有那场鸿门宴。

    富弼都懒得说了,虽然他也不知道,你这三万石粮食造反难易是怎么算出来的。

    你对!

    你说得都对!

    而关于税币法案,之前就已经全部谈妥,最终确定的数额定在五百万贯。

    如果光看这个数目,司马光他们都觉得太多了,是不可能给通过的。

    但是里面有详细的规定。

    最主要就是每天最低工薪。

    这个是根据不同地区物价来定的。

    京畿地定在每天一百文钱。

    河北定在每天八十文钱。

    淮南地区定在每天七十文钱。

    并且这五百万贯,是分两个阶段发行,第一阶段只发两百万贯,如果旱情持续到秋初,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