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

第一千两百六十六节 变迁(2/4)

践行者。

    而这‘我注经义’则不同,讲的是拿先贤、先王的经义,为我所用,随意裁减,合则合,不合则削。

    简而意之,就是合我心意,合我道理的,才被承认,才被使用,不合的,则假装没有这些文字与经义。

    此风自出现以来,迅速席卷天下诸子百家,彻底改变了汉家文坛和士林的风气。

    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而大儒鸿儒,更是因此纷纷开山立派。

    短短数年间,天下学派就分了几百家。

    而丞相乐见其成,鼓励甚至奖励大儒们自立门户。

    根据永始二年丞相的‘兴学令’,举凡州郡,旦有学苑之立,只要门徒过百,便可申请立为县州之学,得到国家拨款。

    更命各地州郡,考核和评定辖区学苑、私塾的等级,明其优劣。

    更命在各州、郡,分别设置由国家建立和保障的州学、郡学两级学府。

    以各大学苑、私塾,每岁考入州学、郡学的弟子数量,作为考核和评判其优劣等级的重要筹码。

    而州学、郡学,则作为太学生的重要来源——经过考核后,只要达到太学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录为太学生,进入太学学习。

    而太学生,乃是天之骄子,号称丞相门生!

    只要毕业,就能授官,无须通过考举。

    七年来,太学规模不断增加,如今,已经从过去的每年不过五十人,增加到了上万人。

    武苑和太学中的留学生,还不在此列。

    这些变化,在外人眼中,乃是丞相大德,效仿孔子,大兴教育,泽被苍生的举动。

    但在文士和马车主人眼中,却非如此。

    实则,他们都明白,这是丞相与他的‘定策扶危功臣’集团,为了自身权柄与富贵、地位万万年做出来的决定。

    马车主人,更是亲自参与了这些决策与政策的制定。

    ‘我注经义’,是为了掌握话语权,也为了让人忘记刘氏旧德,忘记建章宫里的天子,忘记国家大权,落入丞相等人之手的计划。

    而兴学立教,更是为了进一步分裂和削弱大儒们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儒、鸿儒们有事情做,不至于有傻子忽然想起建章宫的天子还在呢,免得他们脑子发热,想要尊王锄奸,扶保王室。

    而扩大太学生的规模,不断增加教育支出,则是为了培养新官员和新文人,用他们取代旧官员和旧文人。

    现在看来,这些计划和政策的效果,好的出奇。

    如今,为了各自的学苑和道统,地方州郡上,那些大儒、鸿儒们,纷纷自立门户,招募弟子门徒,讲学开苑。

    为了争夺生源,也为了维护和证明自己的道。

    大儒们纷纷互相攻仵,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

    自然,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来关心建章宫里的天子是不是又受委屈了?

    相反,他们都忘记了建章宫里还有天子这个事情!

    攘外必先安内嘛。

    没有打倒那些该死的异端之前,这些人大抵是没有精力来尊王锄奸的。

    再加上被人捡起来的那些理论和思想。

    一时间,天下文坛,流行的都是民重君轻,国家、天下远重于君王的思潮。

    甚至还有人开始宣扬——皇帝乃是天下之害,无论贤与不贤!

    所以,最好的天子,就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垂衣裳而治天下。

    国家大政,交给贤臣君子们处理就好了。

    而这样的言论,在定策扶危功臣们中,有不少人甚至是欣赏,乃至于赞同的。

    譬如,现任的北海楼船将军别驾、北海都督府别驾贡禹以及贡禹的好朋友,京兆尹兼水衡都尉王吉、工商署总督兼铸币使龚遂、卫尉卿、火枪左将军上官安。

    这些丞相身边的近臣,都是支持这种言论的。

    当然,有支持者,自也有反对者。

    丞相当年策命的定策扶危功臣中,可从来不少保皇派。

    以尚书令、睢阳候张安世为首的许多太上旧臣,就一直心心念念,想着等小天子长大,然后劝说丞相,还政于天子。

    马车主人知道,他对面的这位文士,就是保皇派的。

    他来见自己,大抵是受了张安世的委托,想要探探口风。

    因为,丞相要大婚了!

    说起来,也是有些搞笑。

    当朝的大汉丞相、大将军、太尉、英候、奉诏摄政、总领内外军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