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

第一千三百零三节 潜流(1)(2/3)

>    其中,起码有一半是从西域、交趾、西南夷来的新妇——很多西域胡人甚至贵族,在听说女儿可能会嫁到大汉帝都后,甚至愿意倒贴。

    每年都有大批大批的夷狄女子,随汉胡商队,抵达长安——这些人大多数不是被那些奴隶贩子卖来的,而是自愿、自费来的。

    其中,有许多不乏是贵族子女。

    甚至曾出现过,西南小国公主,不远万里,求嫁长安人的新闻,还上过《天下时报》的头版头条。

    所以,如今,长安城中若看到金发碧眼,褐目黑发的欧罗巴、高加索特征的妇女,穿着汉家妇女的襦裙,捧着一个瓷碗,追着一个可爱的混血孩童喂饭,千万不要奇怪。

    因为这是长安人的日常。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胡姬为妾。

    军人家庭,甚至有数个胡姬妻妾。

    长安闾里的蒙学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蒙学孩童,都有着明显的异域特征。

    碧眼儿、重瞳儿,比比皆是。

    于是,张越曾经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大棒兴国,后、宫救世,已是现实。

    然而,梦想虽好,却也要有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才能持续下去。

    若长安百姓回到过去,一个个衣衫褴褛,家徒四壁。

    新丰工人,重新沦为贱籍,成为权贵压榨的对象,连自己都养不活。

    哪里还有什么胡姬,愿自带干粮,倒贴来嫁?

    中下层的军官、贵族,又哪来的公主、贵女?

    心中想着这些,张越脸上的杀意就更加浓郁。

    张越明白,是谁在背后指使和捣鬼。

    左右不过是庙堂之上,宣室殿中的那几位贪恋权力,恋栈不去,便想要浑水摸鱼。

    这场雪灾,看似天灾,其实未尝没有人祸的因素。

    旁的不说,左冯翊与右扶风的几个靠煤矿和铁矿为经济支柱的县中救灾,为什么反应迟钝?为何直到他亲自挂帅,拿着枪杆子抵住了别人的后背,救灾才开始?

    “给脸不要脸!”张越冷声道:“那便休怪我不讲情面,不顾制度了!”

    于是,他挥挥手,将一直站在身旁的田水叫到身边,低声吩咐:“为我准备车马与卫队,一个时辰后,我将亲自去鹰扬军大营,看完慰问救灾将士!”

    “诺!”田水恭身而去。

    …………………………

    坐在高堂之上,看着面前一个个恭恭敬敬,连大气也不敢出的属官、吏员。

    穿着象征着三公身份的衮服,邓律缓缓闭上眼睛。

    他已经老了。

    今年,已是六十有八,在十二执政中,年纪最大,资历最老。

    延和中,他就已经是两千石的燕相。

    延和四年入朝,拜任为御史中丞,永始二年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与太子太傅上官桀、丞相张毅,并为国家重臣。

    虽然说,这个重臣也就是说说而已。

    那位丞相发起火来,所有执政加一起都得低头。

    但邓律依然借此,获得了巨大的权柄与想象不到的利益。

    御史大夫荥阳候邓律的名头,哪怕在这长安城,也是如雷贯耳。

    邓家依靠着执政大夫制度与燕王的后盾,这些年来日进斗金。

    他的几个孙子,甚至还在襁褓里,就已经有了关内侯的名位。

    女婿、故旧,千石、两千石不可胜数。

    讲道理,他该满足才对。

    毕竟,邓律自己都知道,其实他的才能,也就一般,不要说去和那几位致仕的执政相比了。

    便是那几个刚刚就任的年轻执政,也能完爆他。

    他能身居高位,不过是因为才能平庸,而且老实忠厚,肯听话,又有燕王背景,那位丞相爱屋及乌,有所眷顾。

    然而……

    从去年开始,一位位他的同僚,与那位丞相一起开创了永始盛世的执政卿大夫们,相继致仕、去国、出外。

    新的执政们,走马上任,抢班夺权。

    这让邓律慌张了起来。

    他才六十八岁,还年轻的很。

    还可以为汉家,为丞相效命!

    哪里肯致仕?

    更何况,他还看到了公孙遗死后的种种,见证了一个曾经车水马龙,迅速人走茶凉的例子。

    这就更加不肯挪窝了。

    于是,便对那位丞相的种种暗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