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之影

第一百八十八章 上校让软禁了?(3/4)

>
    即便都是跑腿的,为沙皇跑腿和替经理跑腿,这层次的差别可大了。

    “我该去拜见他。”

    休特站在那座寒冷的监狱楼前,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目光扫过眼前的狱卒,终于开口:“那位赫斯廷戈夫上校,正在这座城市停留?”

    狱卒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休特会突然提到赫斯廷戈夫,显得有些犹豫。但他显然不敢隐瞒什么,便低声回答道:“是的,大尉,赫斯廷戈夫上校目前下榻在市长府邸。”

    休特稍微皱眉,轻声问道:“市长府邸?那他是什么时候到的?有没有和当地的官员见面?”

    狱卒显然知道这些问题很棘手,但他并未试图避开,只是如实回答:“赫斯廷戈夫大人上星期便到了,他和市长、法官、督学他们有过几次会谈。不过上校的身上貌似怀揣了皇上的密旨,所以他在最初的五天里并没有表露身份,而是单枪匹马的找了间小旅馆住下。上校那阵子每天都简衣便服的前往市政厅、警察局还有市法院等等地方调查,直到把一切都摸排清楚了,才终于公开身份,把市长他们都吓了一跳。”

    休特一听这工作方法,立马断定这位赫斯廷戈夫上校必然是宪兵中的行家里手。

    他从前在彼得堡见到过一位从边疆区调入的老宪兵,那同样是一位喜欢微服私访,与赫斯廷戈夫不相上下的狠角色。

    微服私访,这个词儿听起来好像并不新鲜,但是千万别因为听起来老套便觉得微服私访很轻松。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不能做到胆大心细,那玩这一套可是很容易把自己弄‘失踪’的。

    第三局和宪兵团虽然权力大,但是权力大也是有代价的。

    他们的权力建立在批判其他政府部门无能的基础上,这样的工作性质自然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欢迎。

    这一切的导火索,都源自那份第三局发表的、备受争议的《1828年公共民意调查报告》。

    《1828年公共民意调查报告》表明了第三局和宪兵团对政府的权力机构的监督绝对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由于这份报告揭露了社会现实,也激起了许多高级官员的仇恨,甚至有些人试图迫害第三局和宪兵团。

    而第三局的反击,便是在《1829年公共民意调查》里对中央权力机构的各个主要领导人都进行了尖锐的评价。

    第三局首先称赞了财政大臣康克林工作兢兢业业,但也指出康克林性格固执,是一个不愿听取任何人意见的人。康克林的助手德鲁日宁工作能力十分出众,但是有腐败和轻视法律的倾向。

    内务大臣扎克列夫斯基,目光短浅、思想浅薄。

    国民教育大臣列文愚昧、无知、没教养。

    陆军大臣车尔尼雪夫,名声败坏、私德极差,是全社会共同敌视的对象

    司法机构则连续数年遭到第三局的猛烈攻击,在历年的工作报告中,俄国的司法部门直接被评价为仍处于上世纪末的水平,工作方式落后,管理体系僵化,法官腐败无能,审判程序滞后。

    中央各部门都想弄死第三局和宪兵,但是毕竟中央各部都在圣彼得堡,那里是天子脚下,大伙儿还不好造次。

    但是对于地方机构来说,情况可就大有不同了。

    莫斯科宪兵司令沃尔科夫就不止一次给第三局局长本肯多夫伯爵上密折,详细罗列了各种证据来证明莫斯科总督戈利岑公爵对宪兵在当地的活动极其不满并随时准备向宪兵们发起攻击。

    而在去年末的时候,第七区的负责人马斯洛夫上校在喀山展开工作时不仅受到了喀山总督的阻挠,甚至还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他在市长官邸被软禁了长达一个星期。

    不过比起在萨拉托夫省发生的那件事,马斯洛夫上校遭受的待遇都算轻的了。

    几年前萨拉托夫正爆发霍乱的时候,由于当地宪兵向上级汇报了萨拉托夫总督贪污的行为,总督甚至试图利用霍乱毒死那名宪兵。不过好在当时宪兵的报告已经传到了本肯多夫伯爵手里,所以最终总督还是被撤销了职务,并且因为投毒行为受到了第三局严厉的打击报复——全家老小一同流放。

    至于那群与宪兵职责存在重叠的警察们,二者简直就是老冤家,宪兵会监视警察的工作,而警察则会监视宪兵的出行和活动轨迹。

    这群地方警察在俄国内务部的指使下,甚至敢于监视第三局的二号人物——第一科科长冯·沃克。

    弄得冯·沃克不得不写信向局长求助——我必须跟阁下谈谈这件事,这件事令人不快。那群隶属于内务部的地方警察,便衣出行,在我住的房子周围闲逛,监视来访者,并且限制我的活动。

    在这样各部门严重对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