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风云1876

第843章回顾29年发展历程(3/4)

之后,已开始建设通达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城市的地铁,相互间的城郊电车网早已开通,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将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截止1904年底

    整个红河谷大都会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2.7万台(含货车),道路出现大规模拥堵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皇家警察总署培训的交通警已经上岗,配套的交通法规正在制定中。

    另一方面

    建筑师开始设想在地铁和地面交通之外,为了疏导大都会区拥挤的车流和人流,建设高架路和高速路,严禁畜力车和行人通行。

    大城市病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来,是李福寿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这几个城市不是不能合并,但是合并之后,给城市交通,给水,供电,污水管网,市政和环境卫生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城市高架环线必须要建设跨越布里斯班河的桥梁,必将截断布里斯班河向西的航道,万吨轮船抵达北岸码头后,继续向西已经不可能。

    因为现有的桥梁高度,不可能让万吨以上的巨轮通过,只能在这里中转货物,使用较小的船舶继续向西运输货物,这必将对西部以白虎市为首的十几个城镇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综合考虑后

    李福寿还是批准了内阁呈报的红河谷大都市高架环线项目,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高架桥环线,在下游通过河底隧道穿越布里斯班河,在上游通过高架桥联结两岸,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架环线,将北岸新市区与南岸老市区联通在一起。

    这样一来

    上面有高架环线,下面有地铁,地面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加上新近上岗的交通警察指挥,能够有效的解决红河谷大都市区交通拥堵难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预计在未来5年内,红河谷大都市区还将经历一轮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从目前的22.7万辆增长到40万辆以上,总人口达到近500万规模,在世界上领先进入真正的汽车社会。

    这一荣誉在原本历史上是美国人的,但是历史已经改变,大洋帝国的汽车产业在世界上占据毋庸置疑的优势,在每年52万辆的产量中,大洋帝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3.7%。

    大洋帝国澳洲本土以及位于美欧汽车生产控股企业,在1904年共生产汽车43万辆,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这里面有两点优势非常重要;

    第一点,是大洋帝国掌握天然橡胶资源优势,培养发展出了以固特异,米其林,顺驰,福顺达,莫尔兹比橡胶轮胎公司等系列世界领先的大型企业,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优势。

    另一点,是大洋帝国汽车产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劲,发动机,变速箱以及离合器等配套企业技术领先,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整个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配套完全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这在当今世界独一家,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也要进口相关的零配件,不具备独立生产能力。

    在政策方面

    美等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不干预企业发展和兼并,但大洋帝国不同,对汽车生产企业和零配件产业大力扶持,不但有科技扶持基金,在税收,供水供电,市场环境和出口方面都有相关优惠政策,予以大力扶持。

    迅速成长起来的大洋帝国汽车产业,出现了林林种种数十家汽车厂,既有四家生产规模超过5万辆的综合性大型企业,也有在货车领域独占鳌头的宝马汽车厂,还有专业改装生产城市公交车的厂家,在细分领域独具优势,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前景。

    这里面,少不了李福寿的一番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引导,这一点尤其重要。

    他知道未来汽车产业的庞大规模,足以支撑起澳洲现代工业化体系,成为帝国支柱性产业。

    一个汽车,一个羊毛,是大洋帝国的两大传统支柱型产业。

    当今世界各国汽车产业普遍弱小,散乱,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核心竞争力,正是大洋帝国汽车产业独霸全世界的最好时机。

    澳洲本土作为诞生第1台汽车的地方,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超过24年历史,汽车产业弱小到壮大走过了完整的发展历程,培育了相当规模的世界市场。

    如今,到了收获的黄金季节。

    来自世界各地迅猛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大洋帝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仅在花旗国控股汽车企业就有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卡尔迈勒汽车等十几家头部厂商,年产量总计达到7万余辆的规模,还有大众汽车,福田汽车,宝马汽车,星驰等厂家位于花旗国分厂,年产量达到总计11.7万辆规模,两项合计年产19万辆汽车,据花旗国汽车市场的9成以上。

    如今世界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