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六百九十二章 千古难题(2/3)

包括了庙堂之上的重臣大员,以及各层各级的官僚,最后乃至乡间的地主士绅。

    皇帝并不直接面对百姓,而是面对士大夫,再通过士大夫治理百姓,从而治理天下。

    这种方式充斥着无奈,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造成的,也有不少皇帝尝试改变,最后发现即使是皇帝的的力量,也无法彻底解决。

    这套东西形成定式后,最基层的乡里村间,变成了最上面无法触及的地方,虽有亭长伍长,但这种数年轮替的官员,怎么比得上百年家族势力深厚?

    所以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在华夏大一统的外表下,很多地方可谓是地主豪族控制的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虽然明面尊奉的是朝廷律例,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种积重难返的陈苛,在皇朝兴盛时倒还能维持作用,但在皇朝积弱的时候,变成了极为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朝代末期,皇权衰败的时候,对于下层的平民百姓来说,决定他们生死的不是皇帝,而是同一个村里的乡绅豪族。

    问题回到了当初,文景之治为什么国库会那么充盈?

    答案是,当时因为土地加速兼并,地主乡绅和贵族成了惠民政策的受益者,自然在上缴利税方面肯定非常的积极,不仅不会拖欠,甚至会想法设法多交,让朝廷延续这种政策,为此他们会变本加厉剥削农民百姓,收取更高的租税,来支持朝廷。

    这便是文景之治,也是很多朝代国库充盈,下面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造反的的真相。

    而之后被饱受诟病的汉武帝刘彻,反而是趁着对外用兵的机会,大改之前的国策,逐步分化贵族和豪绅的权利和土地,用中央集权将土地重新流转到了百姓的手中。

    也因为如此,刘彻被出身地主阶级的史官抹黑了不少。

    在袁熙心中,汉朝只有两个皇帝让他佩服。

    一是刘邦,二是刘彻,这两人起码知道百姓要什么,其他人都差太远了。

    他将这些观点写下来,拿给沮授郭嘉等人看时,众人无不目瞪口呆。

    虽然他们都是博学之事,对于汉代的历史和记载都很熟悉,但还从来没有人这么赤裸裸地将这层温情脉脉的外皮撕得如此干净,露出里面血淋淋的骨肉来。

    相较于浑不在乎的郭嘉,沮授涩声道:“使君.明公要做什么?”

    这是沮授第一次从心里佩服袁熙的见识,也是重新开始认识袁熙这个人,他自然知道,袁熙不会无缘无故写这种东西,自然是准备做些什么事情!

    袁熙微笑道:“还是先生明白。”

    “幽州不像中原,没有那么多地主豪族,而且随着外族南下,很多大族也会逃去中原。”

    “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想尝试着做些东西,看看能不能稍微改变这个天下,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相比于受限于时代的郭嘉沮授等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袁熙,明白这样的土地政策走下去,最后都会进入一条死胡同。

    不仅是汉代,唐宋元明的衰落,都和土地政策出现问题有关,而且这几千年来,无数比袁熙更加出类拔萃的聪明人的徒劳努力,宣告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对此现象,后世有评论,“单干势必引起两极分化,两年都不要,一年多就处出现阶级分化,其中有些人还是贪污多占,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买地,另一方面是贫困农民破产,这恰恰是我们的社会基础,我们的依靠。”

    “包产到户,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粮食,时间长了,便会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就会重新起来,剥削劳动人民。”

    历史的循环,便是如此,这是无可压抑的人性,本来想要所有人都吃上饭,就是一个压抑人性本能之恶的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

    袁熙知道自己不能脱离于时代的生产力局限,去做出一些高高在上,飘在云端的不切实际的行为,他想要做的,便是给天下看到,起码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沮授固然惊叹于袁熙的想法,但他还是很快提出了反对意见。

    “明公的想法,便是直接控制乡亭,但没有当地大族的支持,怕是寸步难行啊。”

    “毕竟大部分土地都在他们手上,相比十有七八的冀州,幽州也占到了十之五六啊。”

    “既要他们的土地,又要他们为幽州出力,老夫实在想不出什么方法,防止他们吃里扒外。”

    袁熙叹道:“先生说到点子上了。”

    他也不由叹服沮授的敏锐,这个问题,宋朝表面的最为明显,受到的反噬也最为激烈。

    宋朝尝试将士大夫从土地上剥离开来,于是以相当强硬的态度和政策限制了士大夫的土地数量,同时用俸禄来弥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