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起源(2/2)
殷融总谈不过殷浩。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不以世事自缚。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卿。殷融著有文集十卷传于世。
殷浩(?~356),字深源,殷羡之子,东晋陈郡长平人。是一个名气很大的清谈家。他善谈老子、庄子的奥妙玄理,识度清远。有人问他,将要做官了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了而梦见粪土,这是什么道理?他说,官场本为腐朽之地,腐朽之与棺材,自然相连。金钱本来就是粪土,这有什么不好理解?他的答复很让人推崇,所以他年少时就美名远播,被风流谈论者奉为宗主。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设立的府署,称三府)召聘他做官,他通通谢绝。后来他隐居在一片墓地,将近十年。当时,人们把它比之为管仲、诸葛亮。王蒙、谢尚探知他的住处,为了东晋的兴亡,同去拜访了他。访谈后觉得殷浩有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评论说:“殷浩不出来,老百姓可该怎么办?”
简文帝司马昱还没当皇帝、还是会稽王时,就征他为建武将军、扬州剌史。当时桓温灭蜀以后,进位征西将军。威势煊赫,朝庭畏惧。因为殷浩有盛名,朝野推伏,皇家想引为心腹,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开始互相疑忌。
穆帝永和六年(350),朝廷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执掌帅印,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殷浩欣然领命,以光复中原为已任,上疏北征。连年北伐,屡次失利。桓温早就嫉妒殷浩,听到殷浩北伐大败,趁机上疏,指责殷浩。殷浩被削去职务,贬家为民。并且把家迁到东阳郡的信河县(今浙江衢州)。
殷浩被革职后,口无怨言,只是终日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当尚书令,去信告诉殷浩,浩欣然相许。复信前,怕信中有谬误,封住后又拆开看,开闭者数十次。最后竟邮去一个空信封,桓温心里很生气。从此二人断绝来往。
殷师,陈郡人,西晋太常、礼部尚书殷融之子,曾担任骠骑谘议参军、晋陵太守、沙阳男等官职。
殷康,生卒年不详,陈郡人,东晋吏部尚书、太常卿殷融之子,官至吴兴太守。其子为东晋南蛮校尉殷顗。
殷茂,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太常殷融之子,东晋官员,历任散骑常侍、特进、左光禄大夫等官职。
殷允,殷融之子,东晋孝武帝时任豫章太守,后拜为太常,著有文集十卷。
殷顗(yǐ音乙)《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殷顗,字伯通,陈郡人也。祖融,太常卿。父康,吴兴太守。顗性通率,有才气,少与从弟仲堪俱知名。太元中,以中书郎擢为南蛮校尉。莅职清明,政绩肃举。隆安中,诏曰:“故南蛮校尉殷顗忠绩未融,奄焉陨丧,可赠冠军将军。”
殷涓(?―371年),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大臣殷浩之子,东晋官员,曾任著作郎。
当初,殷涓的父亲殷浩去世时,大司马桓温曾派人送信吊唁,殷涓不给桓温复信,也没有去拜望桓温,却与武陵王司马晞交游。桓温素来忌武陵王司马晞,曾上奏简文帝要求免去司马晞太宰职位,让他以王归藩。同时,广州刺史庾蕴也与桓温有宿怨。桓温憎恨殷氏、庾氏两宗族的强大,想除掉他们。咸安元年(371)十一月十七日,桓温命其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到太极殿西堂去自首,自称与武陵王司马晞及子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中庚倩、散骑常侍庚柔等谋反。桓温将他们都逮捕入狱。十九日,桓温杀死东海王三子及其母。二十日,桓温欲诛武陵王司马晞,但简文帝不许,桓温遂废武陵王及其三子的封号,将其家属徙至新安(今浙江淳安西)。同时,免新蔡王司马晃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灭族。
殷仲文(?-407),字仲文,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太常殷融之孙,吴兴太守殷康之子,南蛮校尉殷觊(殷顗)的弟弟。
殷仲文少有才华,容貌俊美。被堂兄殷仲堪推荐,担任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参军。殷仲文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恰逢桓玄与朝廷有矛盾,因此受到怀疑被人离间,降为新安太守。
桓玄占据京师时,殷仲文便弃郡投靠他,被任命为证议参军,深受桓玄宠信。桓玄将作乱,命令殷仲文总领诏命,任侍中兼左卫将军。桓玄受九锡之赐的诏令乃殷仲文所写。桓玄失败后,殷仲文便上表请罪,得到晋安帝的谅解。从此殷仲文不得志,并被徙任东阳太守。义熙三年(407年),因谋反而被处死。殷仲文有文集七卷传于世。
以上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殷氏家族,这些将为主角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铺垫,更进一步的有助于主角参与到中原的纷争之中,毕竟总是呆在东北是不行的,会错过很多剧情的,这样子是没法儿写的。至于女主,最近几章胖猫就准备着手写了,会增加很多关于女主的篇幅,大家敬请期待吧。【姻缘阅读:m.c6c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