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杂谈: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2/3)

,或者说是个特邀演员。

    姓贾名化,批语说是“假话”,谎言。当官儿的说假话也正常,有时候不得不说,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理解群众是不明真相的。

    表字时飞,批语说是“实非”,实际的“实”,非常的“非”,实际并非如此。全是假话吗?不,真事隐了,表面上是假话,细细体会假中有真。

    别号雨村,批语说“村言粗语”,用乡野农村里粗俗的语言来引出故事,这几条批语,是批书人针对作者“假语村言”的写作手法来说的,在认同的这三条批语基础上,我还有话要说。

    文本中姓贾名化,这个“化”是变化的“化”,就有变化的意思,暗指假可以变化为真,古人名和字有很强的关联性,文本中他表字时飞,时机的“时”,飞翔的“飞”,变化有两种,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坏的方向变,要看准时机,时机一到,飞黄腾达。

    第一集里咱们讲了,父母、长辈给孩子起名取字,都是希望孩子将来生活的好,姓贾名化字时飞,“时飞”这个字就是对于“化”这个名的补充,想让孩子时机一到就有飞黄腾达的变化,想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别号雨村,预示着他选择的发展时机是不好的,是愚蠢的!

    前两集,咱们讨论甄费甄士隐,说过“君子之道费而隐”,天下无道君子隐居赋闲,天下有道君子出来做官治国理天下,甄士隐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辞官回乡的,贾雨村却选择这样的时机挤破头皮去考试做官,丢官后又想方设法依附权贵,最终没有好结果。

    身在官场的甄士隐主动退出,住在葫芦庙外,最终出了家。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出了葫芦庙进入官场,去经历甄士隐经历过的那些黑暗,而且他比甄士隐更能变化,所以看似飞黄腾达了,再一变化还不如甄士隐。正如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一见钟情爱娇杏

    【正文: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撷花就是摘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正文: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甲戌侧批:八字足矣。】【正文: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甲戌眉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这是雨村目中,又不与后之人相似。】批书人说,作者这么写才合情合理,刚出来个丫鬟都闭月羞花,那以后小姐出场怎么描写?而且这是贾雨村眼中的娇杏,情人眼里出西施,别人眼里出眼屎,其他人看娇杏不一定好看。

    【正文:雨村不觉看的呆了。】【甲戌侧批:今古穷酸色心最重。】这条批语牵扯到中国古代穷苦人家,孩子读书时的生存状况与人格尊严,用世俗是眼光来看,如果读书人做不了官儿,那就穷到底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干活没力气,经商没本钱,除了读书写字不会别的生存技能,难以养家糊口,“穷”这一个字就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

    但读书人的骄傲与可能当官的梦想,又使得他们宁愿挨饿也要保留可怜的自尊。如此一来,在“穷”的头上又戴上一顶“酸”的帽子。穷酸的读书人,是需要别人的主动帮助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还需要的是精神上的。

    精神上的帮助,就是别人要看得起他,认为他有希望,支持他、鼓励他。由女孩充当精神上的支柱对穷酸书生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女孩的介入,就给“齐家”提供了必要条件。潦倒之时,女孩有意无意的一点表示,对穷酸书生来说都不啻于久旱中的一场春雨,黑暗里的一盏明灯,比物质上的资助更让他们受用。

    此时的丫鬟娇杏,“虽无十分姿色”,但是贾雨村见过的大姑娘少啊,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夏天大街上白花花的晃得人眼晕,还有各种影视节目。那时候,就算在农村,年龄大一点的姑娘嫁人了,不是直系亲属,走亲戚也见不到女眷,不嫁人的更不轻易出门。如今贾雨村进了甄士隐书房,能不看呆吗?物以稀为贵,越没有经历过的,他越想经历,越没拥有过的,他越想得到,见的少他更要目不转睛的呆看一会儿。

    不过,批语说“色心”,我认为不是西门庆那样简单的对女性身体的欲望,而是包含有一种知音、知己般的情感。后文写雨村见娇杏回了头,便自认为这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巨眼英雄,看的准,能看出贾雨村是个潜力股。落难中有抱负的男人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尤其是来自女人的认可,古往今来无数场英雄爱美女、美女重英雄的真爱故事不断上演。娇杏不经意的一瞥,自然会让贾雨村浮想联翩,引为知己。

    贾雨村短暂艳遇娇杏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样成功的例子实在太少。因为在一个现实的社会里,能够有远见的女人,尤其是美女,实在是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