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禅让,求我登基

第二百五十八章:荡平匈奴只需要两年(2/3)

的是地面太过泥泞,对牲畜来说影响很大,按照惯例,他们会在二月往后才会渐渐的开始活动。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匈奴人若是想动的话,正月或许就是最后的机会了,或者赶在十二月下旬?

    对于左大都尉是真降还是想诱骗他们北上,这一点韩延年并不在意。

    因为他本身就没打算北上,不管对方怎么说,他都不可能会北上的,至少现在不会,就算去,也是等开春之后,积雪融化之后,地面开始没那么泥泞之后。

    韩延年可不会放着自己的优势不要,去给自己搞一个劣势的环境去打仗。

    当然,韩延年并不是穿越者,他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刘破奴指挥思路的影响,所以才会稳如老狗。

    而在历史上,这位左大都尉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当然,人家也是真的想要投降汉朝的,并且还真的就对乌师庐儿单于动手了。

    只不过技不如人,动手之后非但没有干掉乌师庐,反倒被乌师庐给反杀了。

    汉朝也同样接受了这位左大都尉的投降,派出了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部来策应左大都尉的投降,同时命令公孙敖率部修建受降城。

    结果就是左大都尉被反杀之后,匈奴人得以集中兵力对付赵破奴,在面对八万匈奴骑兵包围之下,赵破奴最终被匈奴生擒,所部全军覆没。

    损失两万人看似不多,但是将整个历史线拉长来看,正是这场战斗拉开了接下来几十年汉朝的战败之路。

    汉匈战争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初到马邑之围之前的忍辱期。

    第二阶段便是汉武帝前期的高歌凯进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从太初二年,也就是马上就要到来的一年开始,整个第三阶段汉朝未尝胜绩,损失惨重。

    战场上虽然只损失了二三十万人,但是却直接的导致了汉朝在接下来的不到二十年时间内,人口锐减了一千多万人。

    也就是说,汉武帝当政这几十年,汉朝人口直接从将近五千万锐减到两千多万,直接砍了一半。

    接下来直到汉宣帝继位之后,这才拉开了第四阶段的战争,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彻底打败匈奴,统治西域。

    刘破奴为什么拼了命的组建新军?

    又为什么要在新军还没有完全成军的时候就派他们来西域练兵?

    又为什么拒绝了霍光的建议,派赵破奴率部策应新军?

    除了赵破奴的部队动弹需要用到大量的后勤以外,剩下的不就是想要改变历史上第三阶段的战争吗?

    在刘破奴看来,汉匈之间的战争进行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第三阶段的战争不该是汉朝败退的战争,而该是最后的收尾,彻底结束战争的一个阶段。

    所以在之前刘破奴给韩延年的信笺中就特意交代了一段话。

    等待援军,以稳为主,抓住战机。

    这十二个字很矛盾,但又一点都不矛盾。

    翻译一下就是后方正在组建援军,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要以稳为主,如果战机出现在眼前,就要抓住战机,如果没有,那就继续以稳为主,一切等援军到了在展开计划。

    这十二个字不仅透漏了刘破奴的战略安排,还透漏出了刘破奴打算一战彻底击溃匈奴人的雄心壮志。

    刘破奴都已经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作为被刘破奴一手培养出来的将领,韩延年又怎么会理解不了?

    就算他理解不了,他也不敢忤逆刘破奴的安排。

    先前他释放出去的信号,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主动寻找战机。

    新军的优势在于防守,突袭虽然也不怕,但是相比较而言防守的优势会更大。

    韩延年的安排是基于对新军实力的综合判断之后才做出来的,所以就算没有刘破奴的交代,他也不会贸然出击,更何况还是在这种糟糕的天气条件下?

    “本将军是不可能北上策应的,朝廷已经在组建更多的军队了,大概到明年的夏天的时候本将军手下将会有十余万跟现在一模一样的军队,到时候就算匈奴人不南下,本将军也要北上去找你们的。”

    “而现在的汉军跟以前的汉军不一样了,本将军甚至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别看我们跑起来没有骑兵快,但是我们却能保持一个速度不分昼夜的奔跑,匈奴人能做到吗?”

    “就算作战部队能做到,牧民们能做到吗?”

    “我们的车辆你也看到了,全部都是钢铁打造的,每一台的重量都在几千斤靠上,任凭你骑兵集群怎么冲锋,也不可能冲散本将军的队形,而本将军任何一个士兵,都可以在一百五十步外就对你们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