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俺冒泡吐槽了,一辆火车开过(2/3)

马头可以长时间露在水面。

    国外还有在海中骑马比赛的,大家可以看看视频。人骑在马上,在海里游。这不是俺杜撰。

    而且,历史上其实是“元跨革囊”。这说明,蒙古兵不是抱着革囊在水里游,而是骑着马上或者骑在革囊上。这么做是怕打湿弓。所以起码人的上半身,肯定是露在水面的。

    有两个说法,一是马拉革囊,就像是马车。一说是人骑在马上,就像骑兵。本文才用的是第二种说法。

    蒙古兵在草原上过河,是不用舟楫的。河流窄,直接骑马游过去。河流宽的,就在马身上绑上革囊,这都是史实。在草原,过河也是靠马的,这点是不是颠覆了很多读者的认知?

    注意,是马在游,而不是人在游。

    马的游泳距离是多远呢?俺查了资料,据说单独游能游一刻钟。如果驮着人,最多游几分钟。

    但问题是,草原上的河流都比较窄,马驮着人几分钟怎么也能游上百米吧?那么大部分的河流直接就能骑马游过去,连革囊都不需要了。

    革囊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马的游泳距离,而是携带更多的东西。

    书中的渡江地点有两处,一处900米宽,一处700米宽。和其他江面动辄十里宽不同。

    光看宽度,完全没问题。

    可有个书友质疑说,江面越窄,水流就越湍急,很难渡过去。

    这就是误解了。

    江面窄的地方水流湍急,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此处不够深,深度和江面宽的地方差不多。

    可如果此处很深呢?那就不会湍急。这是个很简单的几何物理,相信没有争论了。

    女主为何推测元军会在这两处渡江?因为这两处不但很窄,也比其他地方深很多,所以水流不湍急。

    好了,不到两里宽,水流又不湍急,地理条件没问题了。

    完全可以渡过。

    第二个书友又提出了军事上的质疑。他也认为渡江本身没问题。但军事上无法通过水师拦截。理由是动静太大,水师早有防备,会提前集结拦截。

    这就是马后炮,或者上帝视角了。

    元军是沿着长江北岸往西走的,这么大动静当然瞒不过,可瞒不过又如何呢?没有人想到元军是要去安徽渡江对不对?元军都是骑兵,又没有造船,翻山越岭的往西,怎么看都像是去四川。

    就算水师发现了,也不可能跟着元军往西吧?水师的作用是封锁整个长江,不是跟着元军骑兵走的。元军骑兵往西,水师战船就往西集结?那元军骑兵往东,水师战船要不要纷纷往东边集结?

    那不是马后炮么?水师知道元军骑兵不是去四川,而是突然停下来渡江?

    水师分布在两千里长的江面上,就算某处水师发现元军骑兵突然渡江,是不是还要通知水师其他战船?通知到了,是不是还要开船过来?

    江上风小,船的速度很慢,几百里水路,怎么也要几天才能到,加上通知的时间,一来一回最少七八天吧?根本来不及集合船队拦截。

    根本就来不及。除非提前知道。要知道,历史上忽必烈是当天就渡过金沙江了。

    书中,忽必烈的意图是男女主合作推测出来的,本身就是个推测。而且,推测出来时,元军已经快要渡江了,只有三天的时间差。

    提前三天知道!这还是男女主推测出来的,水师哪里知道?

    这几天的时间,身在临安的女主,要派快马去通知南京的水师大营,大家可以算算,杭州到南京快马要多久?江南可不是平原,六百里加急也要一天吧。

    然后南京的韩韶还要调动战船,然后再往西拦截,两百多里的水路,加起来要不要两天?

    这已经很快了。

    所以,该书友所说的水师会提前拦截,根本不成立。

    该读者还说,要是这样都能渡江,那还要水师干什么。好无语,宋朝为何会在南岸建立很多军镇?

    革囊渡江毕竟是无奈之举,建立在江南空虚的基础上,倘若唐军在江南,你革囊渡江又有何用?江防陆军是摆设?

    不就是因为江南空虚,岸边没有兵马,元军才革囊渡江的么?只有岸边没有兵马,渡江后才能从容修整,烤干衣服,恢复马力啊。倘若岸边有敌军,渡江不是找死?

    书中的背景,不就是因为江南没有兵马防守,元军才渡江的么?五万乡勇还是崔秀宁从海东带过来的。

    第三个书友的质疑就更让我哭笑不得。

    他说,船上的水兵可以用长竹竿刺杀,可以开船撞击,元军根本无法抵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