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第0749章 大明人口统计,一万万六千万人,九年义务!(3/4)


    「朝廷不是说了,眼下朝廷钱不够,先生也不够,只能先一省一省的来吗?朝廷既然说了,那将来肯定有我们的份,别忘了我们也是北方人嘞。

    「就是就是,等直隶和山东普及了,下面不就是我们了,真说起来,南边想要普及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

    「哼,那些南蛮子到现在都不愿意接受朝廷新政,他们凭什么和我们一样普及教育!」

    民间议论纷纷,正如张好古所料,普罗大众对朝廷的计划是支持的,他们最是朴实,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大明报和大同书院,新政官吏覆盖之下,百姓们不会再受到士绅地主的蛊惑,他们可以看到朝廷的最新政策,享受到最直观的朝廷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而教育,正是百姓最渴望的。

    朝廷如今免费试行教育计划,让百姓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未来可能,这是百姓无比支持的。

    但民间的地域隔阂,南北隔阂之大,也是一时之间难以消除的。

    不提大明南北的隔阂,就是两个相邻的行省,都有着隔阂歧视。

    就像山西人和山东人都是北方人,都是大明百姓,但让他们说自己是一-家人?

    啊呸,谁跟你一家人?!

    更别提行省之内,各府之间的隔阂了,毕竟就是两个相邻的县、镇都有隔阂,也只有自己的乡村,自己的农庄之内,算是一家人。

    这样的情况无比的普遍,张好古眼下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毕竟大明的官场都是这样,以每次科举形成师党,以自己所在的省府形成本土党,乡党,这种对立并不全是坏事,而上层都这样,下层百姓什么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眼下只能是先开启民智,让天下百姓都能读书识字,知晓道理,再一步步让隔阂消弭。

    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读书识字才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认可,继而消弭隔阂。

    张好古不急,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到这一切。

    至于眼下,九年教育制推行开始后,就该是天下人都喜闻乐见的南洋开拓事宜了。

    毕竟九年教育制的推行没有掀起什么风波来,北方如此很正常,毕竟北方是新党的地盘,而广大的南方区域,这片大明传统意义上的钱粮重地,也没有什么风波,自然是南方的广大商贾士绅都默认了九年教育制,来换取他们对南洋开发的船票。

    正如张好古之前所言,他们有知识,有钱财,就算朝廷教育改革,他们也是受益人,起步比寻常百姓高,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彰显自己,那不会迎来任何欢呼和声望,只会有朝廷的铁拳落下来,毕竟朝廷眼下估计正等着有不长眼的跳出来好杀鸡做猴呢。

    既然南方的士绅商贾这么识时务,张好古自然乐得分他们一杯羹,更何况南洋开发,本就是以朝廷为主导,由士绅商贾去开拓的,不指望这些有着资金有着人力物力的家伙去开发,还指望平民百姓去那里冒险吗?

    文渊阁,这座大明内阁之中,如今人着实不少。

    大明南北六部尚书,诸多侍郎聚在,因为涉及南北的资金投入,所以需要这些代表南北的人都在场。

    「元辅。」

    这些南北的尚书侍郎们齐齐看向迎面走来的年轻人,那穿着朝廷绯袍,绣着龙蟒文案的当朝正一品,大明首辅、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领兵部尚书衔、特进荣禄大夫、左柱国、辽国公,勋爵官位都已经到了巅峰的男人,张好古...及,他身边那位穿着鱼龙服的老太监,司礼监掌印兼禀笔,东厂厂督魏忠贤。

    「诸位辛苦了,不少人都是从南边千里迢迢赶过来,着实不易。」

    「不过日后就好多了,等南北直隶的驰道修成了,大家坐火车来,可就方便多了。」

    张好古依旧是面带微笑,与众人聊着天。

    「魏公公,请。」

    「元辅您请,奴婢就是来听个声。」

    张好古和魏公公落座,魏公公非常识趣的靠后坐了坐,这些一部部堂和侍郎们没人反对,魏忠贤是代表皇家来的,身为司礼监掌印兼禀笔的魏忠贤有这个资格代表皇家的态度,而南洋的开发,更说白了就是大家伙的利益,皇家肯定是要有一成的。

    「元辅,那我们开始了?「钱谦益问道。

    张好古点点头:「钱相,开始吧。」

    钱谦益清了清嗓子:「尼德兰人,身为泰西蛮夷,肆意侵扰东方,扰我大明海疆不得安宁,欺压我大明藩属,在南洋之地横行无忌无恶不作,以至南洋百姓水深火热,天怒人怨。」

    「我大明身为中原正朔,海外番邦无不朝贡称臣,自陛下登基以来,大明,广播威德于四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