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第390章 骆驼炮 6000字大章(2/4)

盔铁甲。

    阳光下这支队伍显得格外亮眼。

    然而更亮眼的是另一阵营,这支阵营全部是骆驼,没有战马,这些蒙古鞑子全部骑在骆驼上,有五六千人的样子。

    这次清军先下手为强,但是不是那种来去如风的冲锋陷阵,而是排着队往前走,就像阅兵一样,3000铁甲骑兵和和五六千名骆驼兵,排着整齐的战阵压了过来。

    一万人马并不少,显得铺天盖地,无边无沿。

    贺人龙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盯着这支徐徐而来的清军,他带着卫队,立马在高处指挥这场战斗。

    明军的炮兵指挥官看到清军已经进入了大炮的射程,把手往下一挥,这就是开炮的命令。

    50门红衣大炮对着清军的阵营就开火了,一时间地动山摇,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因为炮弹把草木都引着了。

    明军的大炮一响,这一万清军好像得到了信号一般,不再慢慢的往前走了,而是加快了冲锋的速度,一发发炮弹在他们的阵营中落下炸开了花。

    红衣大炮名不虚传,50门同时开火,威力也相当大。炸得对面的清军人仰马翻,铁甲战马或者骆驼兵被炸得东倒西歪,血肉模糊,有的飞上了天。

    也引起局部的混乱一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整体冲锋的阵势,铺天盖地的清军依然快速向前推进。

    在高处负责指挥这场战斗的贺人龙一看,哈哈,你们也就这点本事,先当炮灰,后当靶子,他把大刀往空中一举,高声断喝:“杀——”

    五千蓄势待发的明军像决堤之水一般,向对面的清军阵营冲杀过去,两军对冲,呐喊声惊天动地。

    双方冲到相距二百米左右的时候,明军这边的红衣大炮停止了射击,一是第1轮射击已经完成,二是因为双方距离太近,怕伤着自己的兵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对面冲杀过来的清军阵营突然变了,铁甲骑兵和骆驼兵往旁边闪躲,停止了冲锋。

    正在往前冲锋的明军将士一看也有些发愣,按他们的思维,双方眨眼之间冲到一块就展开了近身白刃搏斗,但是相距还有二百米,对面的清军怎么突然停止冲锋了?

    这时另一支特殊的队伍出现了,也全都是骆驼队,能有好几百头骆驼,一排排一行行,排得整整齐齐,每一排骆驼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两头骆驼之间也有相对的间距,这样不至于混乱。

    而且每头骆驼背上架着一台火炮,这火炮造型跟红衣大炮相似,但个头要小得多,因此重量也轻得多。

    骆驼队排出来以后,分成了好几排站定。训练有素的蒙古兵跑过来,两个兵负责一头骆驼,也就是负责一门炮,一个负责大炮的高低角度也就是瞄准,另一个负责点炮。

    冲锋的明军看明白了,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火枪开始射击,但此时他们的火枪显得有些像毛毛雨了。

    因为对面的清军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眨眼之间万炮齐发。

    这种炮虽然不及红衣大炮射程远,也不及红衣大炮的威力大,但是和千金佛郎机有一拼。其实这种骆驼炮就是在虎尊炮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可视为虎尊炮的升级版。

    虎蹲炮是戚继光发明的,装备了戚家军用于抗击倭寇。但是后来戚继光也用它装备军队,在北方抗击蒙古的军队,有一部分落到了漠北蒙古人的手里。

    蒙古鞑子也不都是傻逼,聪明的人也很多,火器的模仿不只是满清鞑子的专利,蒙古鞑子也照样可以,他们进行了改良,就成了现在的骆驼炮。

    相对于虎蹲炮来说,骆驼炮重量增大了两三陪,有原来的三十多斤,现在超过百斤,家在骆驼上使他的机动性变得更强。

    重量的增加就意味着火力的增强。首先炮筒变粗,口径跟碗口差不多。其次是威力增大,以前的火箭炮主要发射的是铁钉和小铅子,现在还是这东西,但是量增大了,火药也增多了,也就意味着射程和威力增大了。

    正在明军将士冲锋的脚步放缓,目光疑惑之时,有的明军将士纷纷用手中的自生燧发枪开始射击的时候。

    对方的骆驼炮就响了,轰隆一声,也是惊天动地。

    明君的自生燧发枪,啪的一枪只能撂倒一个,而这种骆驼炮轰一炮,就能够撂倒明军一片,因此这两种火器根本不是对等的,就好像小米加步枪跟飞机大炮一样。

    随着炮口处的火光闪动,满天的弹雨如仙女散花一般,冲过来的明军将士很快倒下一片。

    然后几百门这样的骆驼炮相继开火,一时间炮火轰鸣,浓烟滚滚,明军伤亡遍地,未伤亡的明军将士溃退下来。

    在后面负责指挥的贺人龙勃然大怒,贺人龙是个很要面子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