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家人

第二百四十章 复杂关系(2/3)

弄不好就搞成了第二次侯景之乱。可宋征舆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头脑发热,在加上喝了点酒,马上保证道:「请德修兄放心,小弟与朝宗贤弟乃是好友,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赵福祥一听心中大喜,他来南京已经快十天了,也算对朝堂有一些了解,虽然现在阮大铖出山了,但对大势已成的东林党没有半点办法,与历史书上写的完全不同。

    赵福祥可不希望南京朝堂一潭死水,这么下去他还怎么火中取栗?要知道就算满清占据了北方势力大增,但与没受一点战乱波及的南方来比还是不够看,如果南明朝廷能上下一心,动员所有力量与满清来了决一死战,最后谁能笑道最后还真不一定。

    为了尽快让南明灭亡,自己好名正言顺的发展自己的武装,赵福祥不惜引外军入京,至于南直隶的百姓受战乱能活下来多少,那就不是赵福祥能管的了。

    赵福祥想着心事,拿着酒杯一饮而尽,边上的宋征舆看到这样没办法也只能一口喝了。明代酒杯不是后世那种二两半的玻璃杯,但一杯也足有一两多,赵福祥他们喝得是黄酒,这种度数只有十几度的发酵酒在赵福祥看来和后世啤酒差不多,可宋征舆就不行了。

    与酒囊饭袋赵福祥不同,宋征舆家境极好,在加上年纪轻轻那里这么喝过酒,几杯下肚就有些微醺了,等赵福祥发现的时候宋征舆已经有些醉了。

    宋征舆握着赵福祥的手哭道:「大哥,今天多谢大哥过来解围,要不小弟丢人是小,河东君可要失节了!」

    赵福祥心中暗骂柳如是那还有节了,早就不知道便宜那个恩客了。不过宋征舆与柳如是的关系让赵福祥很感兴趣,现在看到宋征舆醉了,赵福祥不仅八卦之心大起,赶紧问道:「贤弟,你与河东君是旧识吗?」

    提起这件事真是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宋征舆将他与柳如是这十年的感情波折好生说了一遍。

    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又号河东君。「如是」是她自己起的字号,出自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自幼丧父的柳如是多灾多难,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母亲忍痛将她卖给吴江一有钱人家当婢女,后又被这家转卖到江浙交界处盛泽镇上的「归家院」。

    归家院是处「青楼」。不幸之中的大幸,是院主徐佛并非等闲之人,她心地善良,多才多艺,「操琴写诗,善画兰花」。在她的悉心调教下,小如是粗通文墨,才艺大长,很快就在归家院挂了头牌。

    「人怕出名,猪怕壮。」如花似玉的13岁少女柳如是,被吴江周府的老太太相中了,硬把她赎去当了自己的贴身丫鬟。

    吴江周府是退职宰相周道

    登的府第。周老爷姬妾成群,却又看上了柳如是,三言两语哄得老母开心,又把如是纳了偏房。老夫新妾,周老爷常把如是抱在膝上,教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如是一一默记在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看见如是意外受宠,后来居上,其他姬妾不由妒火中烧,遂以最恶毒的谣言,诬陷她与男仆春茗私通。这一招果然奏效,周老爷暴怒之下,将如是逐出了周府。

    转了一个大圈,柳如是又回到了归家院。周府的一番波折,使她对人世百态有了新的体验,不再轻信别人,率性而为。

    风流个傥的青年才俊宋征舆,是云间「几社」的领袖人物。他慕名来访,倾吐心声,欲结秦*晋之好。柳如是不知他是否值得托付终身,有意考他一考。

    钱钝夫所著《质直谈耳》中记:某个冬日,宋、柳约会,宋如约先至河边。柳却传语:「风大浪急,船行不稳,宜在水中等待。」宋毫不迟疑,纵身入水。如是恰到,急令人救起,将宋揽入怀抱,百般抚慰……

    有情人终成伴侣。宋征舆带着柳如是长期同居在外,纵游山水,吟诗填词,无拘无束,好不快活。

    丽日蓝天之下,骤然飘来一团乌云。宋征舆的母亲听说儿子在外狎妓,怒不可遏,不仅派人将宋拘回府里,严加看管,还让官府下达「逐妓令」,将柳逐出云间。

    像只离群的孤雁,柳如是悲鸣远去,再无回头。但前路茫茫,伊于胡底,她亦不知晓。

    宋征舆错失红颜知己,含泪写下《一剪梅》:

    天暮江云一带寒。几阵轻风,无数青山。画船独立到更阑。霜满人间,月满人间。往日匆匆今日闲,到得将忘,忽又多端。千林烟路不禁看。若要愁还,除是君还。

    在盛泽时,柳如是结识了张溥、陈子龙、李存我等民族志士,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她曾慷慨陈词:「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然而冷酷的现实却使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百无聊赖之际,她整理刊刻了自己的两本诗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