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正文 第621章 胆子大(2/3)

br>    “请说。”

    “其实辽国能相逼,主要还是灾害,特别是边区的灾害。”

    “是啊,若无大灾,辽国岂敢相逼?”

    “不过知道了这一点,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请子厚兄额外拨出三百万石粮食,前往两大边区,缓解边区百姓的饥荒。”

    “不妥啊。”

    “放心,不会让子厚兄为难,在这一年多内,顶多到明年夏天,这三百万石粮食,我会让海上商贾们替朝廷弥补回来。”

    这便是王巨想出来的办法。

    想立即调粮那是不可能了,于是王巨将主意打到三司上。但为何三司有粮不赈?这不是不赈,按照宋朝立国标准,国家得备九年关健的战略性储粮,这个九年不是全国百姓九年的粮食,而是指京城百姓的储粮,以及三军将士的食粮。遇到这样的灾害。不要说九年了。三年关健储粮恐怕也没有了。

    不过三司里应当还有少量一些关健储粮。这个粮食,除非饿到全国大起义的地步,否则是不敢放出来的。

    原因很简单,万一明年继续有灾害怎么办?

    若是国库里一粒粮食都没有了,那就会出现大漏子。

    因此王巨换了一种办法,你先将这些战略性储粮放出来,虽然灾害在处续,不过相比于去年。要好一点了。至少三百万石粮食放出来,能将边区百姓的饥荒问题解决一大半。

    边境百姓不饿了,人心安定,西夏就不敢打主意,辽国也不敢打主意了。

    章惇也有私心,王巨同样也有私心,不过这两人皆是同一类人,至少不可能因私误公。

    换作其他人做三司使,王巨就不会说这句话了。

    并且现在朝堂上对王巨也有利,蔡挺与王珪对他一直很不错的。吴充与陈升之与他也没有致命性的冲突,至于吕惠卿。只要他继续呆在泉州,依然会将王巨当成朋友,王韶虽没有多少直接会面,然而两人神交很久,韩绛不能高估,但不会排斥王巨。

    至于台谏有一些文彦博的爪牙,只要两府宰执对他不恶,也不足为害。

    实际随着他的一些理念逐步宣扬出去,下面的一些基层官员,也开始重视起王巨。

    所以王巨才想出这个计划。

    都是为了国家,而非是个人。

    章惇讶然道:“子安,那边有这么多粮食?”

    “那可能啊,”王巨大笑:“子厚兄,就那么一点百姓,不要以为宋朝有灾害,若大地真是圆的,这次灾害会波及到大部分地区,当然,海外多是无主之地,开始开拓的都不是不错的地方,虽有灾害,还会得到一些积余的粮食,否则我也不会支持这些海商们的迁徙了。然而去年的粮食,海外的占的比例很小,多是从交趾兑换过来的,或者在岭南提前筹集的。然而交趾渐渐对我朝不满,估计难以筹集了。”

    “那从哪里得到粮食?”

    “除了交趾,还有,水真腊,占城,岭南承蒙你主持了木棉司,这几年开发得不错,应当还能继续得到一些余粮。当然,若是没有海船,即便岭南有余粮,也很难运到北方,成本太高了。”

    “那些海商们有没有怨言?”

    “不会,他们想要多得财富,手里必须有更多的移民,所以有求于朝廷。只要朝廷不为难,他们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还会支持朝廷的。毕竟国内才是他们真正的根基。”

    不过消息很快传到赵顼耳朵里,他立即将王巨召到宫中询问。

    确认后担忧地说道:“王卿,不要将那些海商们逼得太紧。”

    古代人对工商业认识还是很落后的,士农工商,工还不是工业,乃是工匠。

    所以赵顼曾经一度下诏,让巴蜀伐桑种粮,李世民也曾一度禁止百姓穿绫罗绸缎,认为这种奢侈的穿着,会给国家带来不好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居然下了禁海令。郑和下西洋送银子送绸绢,百姓也没有送银子送绸绢,然而却禁海了。

    但王巨反复地说,赵顼也就懵懵懂懂的会意一部分道理。

    这个海上贸易看来对宋朝会产生很多好处,朝廷就是默视而不去鼓励,那也不能去妨碍。

    去年是三百多万石粮食,若是今年明年再陆续运来三百多万石粮食,而且是从高成本的海路运来,会不会让这些海商们反感?

    “陛下,不会,主要还是移民,迁徙的数量大,他们也害怕着。一旦移民数量差不多了,不那么渴望,就是有一部分海商积善行德,但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积极性。”

    这是王巨提先埋下的坑,不要以后的泉州知州,真以为海商们是冤大头,然后伸出贪婪的大手,那就糟糕了。

    “是这样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