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我重生了

第三百一十四章 我今晚就回沪上!(2/3)

,但凭空带来了一点温馨,也体现出了主人言谈随心的能力。

    旁边的摇椅应该是夏天时候用得比较多,茶几也老旧,只有待客用的沙发看起来新一些。

    “那个沙发刚换的,以前的坏了,被黄胖子坐了个窟窿,哎,糟践东西。”

    办公室的主人发现了他打量的眼神,竟然主动开口解决了他的好奇。

    黄胖子…应该是他今天下午来科技部拜访的第一个领导,和胡道远同级。

    钱才立即有些讪讪:“徐部…您确实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范,高风亮节,厉行节约。”

    “节约?现在有的是人说我们奢靡,你要是上了福布斯,我还不敢让你进这个门,免得有人说我受贿。”

    徐部嗤笑了一声,他是搞科研出身的,面上少了一些大领导的古井不波。

    钱才一时没敢接话。

    徐部也不再计较,打开电脑翻看了什么东西,随后继续开口。

    “863计划的审核,是需要很多手续的,你现在一无成果,二无研发历史,不是说你把方舟收购了,他们的东西就一定属于你们,林老回来之后,我听他说过了你们的想法和实力,很欣慰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但是有些东西是硬性要求,还得让我们看到你的阶段性成果。”

    “徐部,要出成果,花钱不够,还得要人才啊,现在芯片领域民间人才实在太少,您说我一个平头百姓,不打项目的主意,上哪搞人才去?”

    钱才一顿观察和三两句话间好像也摸到了一点这位领导的性格,有老派的心态,也有些新派的办事效率,直来直往,开口第二句话就直奔主题,于是他也不再磨磨唧唧,直述困难。

    “倪光楠都在你那儿了,还嫌不够?”徐部转头看了他一眼,说话间脚上的皮鞋跺了跺。

    钱才也有些急了。

    “徐部,您也是院士,讲话得讲科学吧?倪老他是搞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是搞芯片的院士啊!况且一个研究所,研究院,需要多少技术人才?

    我没管您要院士,也不敢打部里的主意,您只要给我个项目,我自己去和国内的大学谈,争取留住和引进一些人才。

    大学是不会和我一个民营企业主合作的,我要上门去谈,总得有块牌子吧?天之道名正而言顺,我现在连个招牌都没有,拿着再多的钱,也只是个地方武装啊!”

    徐部盯着他看了一阵,心里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到底对芯片有几分真心,现在的科技部,就怕再来个华而不实,打着863招牌行牟利之举的贪心之人,不过从他得到的信息,蔚来集团扎根于国内,产业众多,终究比李德磊那种无根浮萍要来得稳当得多。

    但是李德磊回国的时候是带回来了一支技术团队的。

    李德磊在北美有20多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及CPU设计经历,他创办的公司也凝聚和培养了一支具有先进CPU设计能力的工程技术队伍,这份资历,是这个年轻人不可比的。

    当初批给李德磊方芯项目,大半也是看中他此前的从业经验。

    “李德磊的那支技术团队,你留下来了吗?”

    徐部开口问询,也是有了给他一个机会的想法。

    “60多个人,李德磊平均就给2000多一个月的工资,我让私下人去谈了,给双倍,给了确定答复留下来的有一半多吧,目前缺人,有一个捞一个,不过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考核才能留在项目里。”

    钱才侃侃而谈,徐部却听得有些皱眉。

    “那些人都是技术工程师,精英,你看不上?”

    钱才摇头笑了笑:“说精英有些过了,他团队以前就是给日立做芯片做外包的,他那个主管研发的副总裁刘强不错,我准备高薪留下来。

    其他的熟练有余,创意和想法却还差点水准,顶多是熟练工吧,徐部,我觉得我们对于国外的技术人才有些过于迷信了。

    有些国家,有些人才,目前的水平是普遍高于我们,但国外,也分哪个国外,而且人才也分高低,我觉得有技术有能力的是该高薪培养,但是一些混吃等死的,也不能惯着。

    说白了,有些人,在国外也就是和技术工人,在等级高于我们的技术环境熏陶过一段时间而已,我认为论脑子论思维,我们国家强过于这些人的数不胜数,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环境予以培养,日后才能产生真正的高精尖技术人才。”

    这支团队前世在倪光楠,李德磊,刘强分道扬镳后,一部分跟着刘强去了君正公司,做MP3,MP4,学习机,电子词典,后来还当了汽车储存芯片的龙头。

    钱才十来年间看过他们不少的广告,他是个一旦感兴趣,就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拿到商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