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二百零六章 七次实验,完成研究,一口唾沫一个钉?王浩:大气!(3/4)

会议和之前不同。

    王浩并没有要求所有人去论证怎么样提升交流重力的强度,而是让其他人一起研究新颖的超导材料布局,从各种超导材料的布局出发,来做统一的数据分析,研究超大材料布局和交流重力强度之间的关系。

    一次实验会议,就决定了之后的七次实验内容。

    “我们要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这七次实验。”

    “大家都努力一下。”

    “我们更加精细的数据,尤其是在交流重力场的强度上。”

    两个星期进行七次实验,绝对是高强度了,因为交流重力实验的准备和后续数据汇总,都是很需要时间的。

    每个人都打起了精神。

    第二天就进行了一次试验,最终的交流重力场强度是5.3%。

    这个数值相对比较低。

    阮伟平和王强看着实验结果,也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他们最开始做研究也是这样的。

    即便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支持,再进行实验也很难把交流重力场的强度提升。

    后来则是一群人认真做论证。

    每次进入前面的数据都要研究很久,才会决定实验要怎么样进行。

    这样才慢慢提升上来。

    王浩并没有在意,他只是让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数据汇总,随后就开始自己做研究。

    建立任务--

    【任务三】

    【研究项目名称:以交流重力实验数据(1)为基础,构建超导机制的数学模型。(任务难度:D)】

    【灵感值:0。】

    在首都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研发任务的难度等级是C,主要是因为数据相对比较多。

    现在只是针对一个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难度也就降低到了D级,做数据统计建立模型还是比较轻松的。

    因为已经有了一次更复杂的经验,王浩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已经完成了研究。

    三天后,第二次实验。

    王浩再次做同样的数学工作,再次建立了数学模型,只是把模型和之前结合在一起。

    又是两天,第三次实验……

    第四次……

    第五次……

    在两个星期时间里,王浩每天都待在物理实验室,要么就是在做实验,要么就是在做数据分析,要么就是在安排其他人的工作。

    每一次的实验,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小研究。

    每次都很认真的完成。

    这样持续了两个星期,完成了总计七次实验。

    ……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王浩、向乾生、何毅等人是全程参与的,但相关的数学工作,都是王浩一个人完成的。

    其他人只负责实验论证和实验记录。

    阮伟平也一起参与了实验,他还在理论会议时提了一个小建议,只不过被王浩‘礼貌’的否定了。

    那个建议就是244工厂‘提升交流重力场强度’的‘正确’方式。

    之后阮伟平就不做建议了,他只是做实验的回报整理,并把实验数据传给244工厂。

    这些对他们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物理实验室连续进行了七次实验,实验结果也阮伟平预料的一样,第一次的5.3%还不是最低的,后来还有一次是3.1%。

    最高的则出现在第五次实验中,数值是6.4%。

    实际上,王浩也向阮伟平解释了实验目的,“我们并不追求高的交流重力场数值,而是要以这几次实验为基础,搭建出相应的数据模型。”

    “这和研究超导内部的拓扑形态影响直接相关。”

    “我需要完善相关的数学框架,并以此作为理论支持,来进行后续的实验。”

    阮伟平倒是能明白,但他并不相信什么‘湮灭、拓扑’。

    理论上的内容确实很重要,他们的研究也缺乏理论支持,但是他更相信凝态物理方向的正常解释,而不是用复杂拓扑学进行的,类似于‘理论物理分析’的数学解释。

    王浩就不关心阮伟平理解不理解了。

    他就是正常做研究。

    在提交了第七次D级小研究任务后,他查看起系统任务,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任务三】

    【研究项目名称:探究空间湮灭力的表现形式(难度:S)。】

    【灵感值:100。】

    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