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213章 《抬棺西征》卷终(八千字章)(2/6)

圣旨还没到,先行将他下葬。这不算抗旨。”

    “至于京中的荣葬。咱们带几件王公的衣物回去。建衣冠冢就是。”

    贺兰山已是明军地盘。边军将士护着王越灵柩,出灵武城,来到了贺兰山脚下。

    正是秋天,天高云淡。蓝天白云之下,数万边军将士如一杆杆标枪般挺立着。

    监军张永;军务提督常风;镇帅李俊、朱槿、张安;镇守太监郝善六人亲手抬棺,将灵柩安放在墓穴当中。

    王越出征前曾说:“就算我死了,装进棺材埋在西北,魂灵也会化作阴兵阴将,镇守大明的西北边陲。”

    葬于他亲手收复的贺兰山脚下,是他最好的归宿。

    数万边军将士,齐齐痛哭流涕。那声音震天撼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常风大喊道:“诸位袍泽,王公不希望看到诸位哭哭啼啼给他送行。”

    “王公来宁夏的路上跟我说过。他最喜欢太祖爷所制《红巾军歌》。”

    “我们齐唱军歌,送王公上路!”

    数万边军将士击刀鞘而歌。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胡虏作马牛。”

    “将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数万人合唱的《红巾军歌》,回荡在贺兰山的天空中

    若干天之后,京城,乾清宫大殿。

    内阁诸员、六部堂官站在大殿之中。

    弘治帝面色凝重。他的龙案前摆着两份奏章,一份捷报。

    第一份奏章和捷报,是他三天前收到的。捷报上说,西北大捷,明军斩获颇丰,逐虏于贺兰山外。

    奏章则是王越死前口述,部下执笔写的此次西征的立功将士名单。

    常风的名字,在立功名单上位列第四。仅次于立下头功的张安、郝善,以及为了给司礼监面子必须列在前三的张永。

    名字后面还专门注明,常风大功有二,督粮、军情事。

    定国公世子徐光祚,位列第五。

    第二份奏章是弘治帝刚刚收到的,上面写着王越的病故的消息。

    弘治帝凝视着三份奏章,猛然间大吼一声:“西征之前,凡参劾过威宁伯的言官,一律革职!”

    徐溥已经告老还乡。如今的内阁首辅是刘健,次辅李东阳,阁员谢迁。

    刘健连忙劝阻:“皇上,言官风闻言事乃是祖制。再说参劾过王越的人太多”

    弘治帝是个仁慈之君,对待文官一向和善。这也是后世诟病他依赖、纵容文官的原因。

    可是这一次,弘治帝丝毫没有给文官面子。他咬牙切齿的重复了一遍:“一律革职!”

    刘健无奈,只得拱手:“是。内阁这就拟旨。”

    弘治帝又道:“另拟旨,追赠王越少保,谥号襄敏。命礼部设九坛告祭。王越之孙王烜,入国子监。”

    “着内阁、兵部、吏部,按威宁伯生前所奏立功名单,拟定封赏。”

    王越被追赠三公。

    他的部下们也获赏颇丰。张安、郝善官升一级。李俊、朱槿、吴江等人皆得赐丰厚的内帑银。

    其余部下,升两级者两人;升一级者四十七人;升署理一级(相当于半级)七十三人;获内帑赏银的有六百三十五人。

    秋末,常风和张永、徐胖子踏上了回京之路。结束了这趟追随王越的抬棺西征之旅。

    众人在弘治十二年初春时节重返京城。

    收兵走安定门。

    司礼监秉笔钱能,在安定门前代皇帝迎接装着王越衣物的棺椁及三位功臣,并传旨封赏。

    常风跟张永、徐胖子跪倒在地。

    钱能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锦衣卫指挥左同知常风、司礼监秉笔太监张永、定国公世子徐光祚,辅佐襄敏公直捣贺兰山,平定西北有功。”

    “赐常风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

    “赐张永‘壮勇太监’号。”

    “赐徐光祚后军都督佥事衔。”

    “钦此。”

    这对三人来说是极为丰厚的封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圣旨,不是什么官儿都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