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安潮下的海贼们(2)(3/7)

渔船,结成大阵,将那鱼群驱赶到一起……”

    “然后,渔民以竹竿放入水中,敲击竹竿,只消片刻,所有石首鱼便尽皆昏厥,落入网中……常常一网就是数千条,甚至近万条……”

    “真乃神乎其技,天家之威也!”文士激动的说道:“明州渔民,皆因此感恩戴德,酬谢天恩呢!”

    事实上,现在明州的渔民,在将鱼群驱赶到一起后,将竹竿放入海中,会一边敲击,一边面朝汴京方向,口呼万岁。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海面上一群又一群银色的大鱼,接二连三的漂浮起来。

    于是,他们跪在船上,又哭又笑,对着汴京方向,又拜又叫。

    捕鱼,从未像他们现在这么简单。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登州近海。

    石首鱼鱼群,每年春夏的洄游,让渔民们喜极而泣。

    这才是现在鱼干廉价的原因。

    石首鱼,在现代叫大黄鱼。

    在如今这个时代,在山东、江浙近海的数量,以百万吨计算。

    明州和登州,刚刚萌芽的原始近海捕捞,对这种以百万吨为规模的鱼群,根本造不成任何伤害。

    甚至连防御都没有破。

    但,在宋武眼中,当他看到,渔民们从上百艘渔船里,搬出了数千筐的鱼获。

    这些硕大肥美的鱼获,密密麻麻堆磊在码头上。

    商贾们带着伙计,用着大称,一筐筐的收购着。

    虽然收购价很低——品相好,个头大的一斤不过十来钱而已。

    而其他鱼获,不过七八钱一斤。

    可是一艘渔船,常常能有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鱼获。

    所以,这些渔民常常能拿到十几贯甚至数十贯的铜钱。

    这让宋武看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他舔着舌头,呼吸着。

    招安!

    我也要招安!

    哪怕招安后,官家不给他官当。

    他带着兄弟们,一起打渔也可以发家致富!

    于是,宋武不再迟疑,直接和这文士道:“当今官家圣德至斯!某若再冥顽不灵,那就真的是良知尽丧,愧为人子了!”

    “请先生回禀明府……”

    “某,宋武,感佩朝廷恩典,愿受招安,从此为大宋臣民,食官家俸禄,至死不悔!”

    文士握住宋武的手:“头领能知大义,率众归明,吾必上禀明府,言说头领忠义之事……”

    “旬日之间,官府招安使者必入头领水寨!”

    “届时,头领受了招安,直去明州城中,接受官身便可。”

    ……

    宋武在这天下午,乘上一艘快船,沿着昌国复杂的海岸线,向前航行,穿过岱山岛,进入了一座在岱山以东的海岛。

    这里是他的老巢。

    上百艘的大小船只,密密麻麻的停泊在岛屿深处的一个海湾。

    而他的水寨,也就设在了这个海湾尽头。

    当宋武回到水寨,当即召集了他手下的大小头目——海上的海贼头目,基本都是操船的船长。

    这很好理解——船行大海,船长的经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

    因为大海上,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船毁人亡。

    宋武将这些船长召集到一起,说了他应邀在昌国的见闻,也讲了现在官府的政策。

    船长们听完,顿时都按捺不住了。

    “宋哥哥,官府真的肯赦免我等?”

    “哥哥,朝廷真的肯给俺们差遣?”

    “俺们真的可以上岸,不受官府追缉?”

    船长们乱糟糟的问着。

    宋武见着,在心中叹了一声,虽然他已经决心接受招安,但多少还是有些心凉,但这就是外越人。

    自古以来,外越人都是‘海外孤忠’——只要朝廷(不管哪个朝廷),肯接纳他们,肯给他们一条出路,基本都会感恩戴德的欣然上岸。

    海上讨生活的艰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荒岛上,缺衣缺食,无医无药。

    海上潮湿,各种疾病丛生。

    好多人三十来岁,就已一身的病,连刀子都拿不起了。

    孩子们更是很难长大。

    宋武的妻妾给他生了八个孩子,却只活下来一个,其他都夭折了。

    于是,他微微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