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

第七百二十四章:工农(2/3)

帝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了。

    赵佗之所以将区域划分的策略交给太子提出,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足以改变国势的建言提出。

    在数日后的大朝会上,赵佗以少府之职正式上书,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

    “编百工、农学之书。”

    “仿照文法学室,兴农学、工学室。天下农人、匠人若能通过工、农学室考核,便拥有成为相应工、农之官的资格。”

    通过工、农学室的考核后,就可以做官?

    众臣听得面面相觑,不少人眼露震惊。

    就连帝榻上的始皇帝也是眯起了眼睛,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武功侯这个建议,是要改变秦国的任官政策啊。

    在秦国想要做官,除了皇帝征辟外,大抵就是通过相应爵位任职,和走学室文法吏的路子。

    现在武功侯要搞一个工、农学室,让普通的工匠和农夫通过工、农的学室考核,也能成为官吏,这相当于是新开辟了一条做官的道路。

    廷尉李斯心脏砰砰直跳,胸膛不停起伏。

    秦国的原有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吏用的,教授的就是秦法秦律。

    通过考核的学室子弟可以担任各郡县的基层官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子弟都是法家的力量。

    这也是法家能够在秦国一家独大,拥有超然地位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掌握着能够比肩军功爵制度的一条做官出路。

    让天下黔首想要做官为吏,除了去战场立功打仗外,就只能投入学室中,成为一名学法的弟子。

    但现在武功侯突然搞这一招,这是要抢他法家的大蛋糕啊。

    赵佗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武功侯这是想兴盛公输般一脉!”

    李斯脑海中瞬间想起那个无所不能的公输般名号,立刻猜到了赵佗的目的。

    公输般是天下名匠,百工中的真正杰出人物,单纯以发明创造的方面来讲,就连墨子也不及他。

    但在诸子百家中,人们提到“工匠精神”,只会提到墨子,而非公输般。

    其中原因是什么。

    不就是因为墨子有传人,有传承的墨家能够发扬墨子的思想,让他能够天下皆知。

    公输般却仿佛是昙花一现的人物,陨落之后,再无半分声响。

    不过这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现在因为赵佗这个公输子传人的出现,凭着公输子残卷,弄出了种种神奇造物,使得公输般之名响彻天下,甚至还反压住了墨子。

    有了名,自然就想要实。

    在李斯看来,赵佗或许就是这样的打算。

    他要利用公输般为名头编撰百工之书,同时为天下工匠开辟一条做官的通道,弄一个“公输家”出来,以跻身诸子百家之列。

    至于同时提到农家,恐怕只是个障眼法,是为了他想兴盛的“公输家”来打掩护。

    “赵佗这小子,居然想要趁机开宗立派,好大的野心啊!”

    李斯深深吸了口气,看着赵佗的目光满是忌惮。

    他猜到了赵佗的目的,但还真不好反对。

    因为此刻的武功侯,正在朝堂上大谈百工和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中农为国本,无需过多的质疑。

    至于百工之业,赵佗当场举出了巨砲、曲辕犁、造纸、骑兵三宝、百炼钢等种种新式器物对国家的强大作用。件件皆有实物和案例相证,让人无法进行反驳。

    “臣以为,工、农乃是国家之本,本强则国强。我大秦若想日趋富强,当重视此道才行,上至中央少府和治粟内史,下至天下各郡县之工师、田典等职,皆当优中择优方可。”

    说完重要性后,赵佗又举出了两个开设工、农学室的必要性出来。

    “关中推行沤肥法,收效颇丰,但想推广到辽远的齐地、燕地,则十分困难与缓慢。虽有文书传送,但当地的田典在施行中不一定能够理解和准确的实施,不免造成效率低下,耽误生产。”

    “如果通过学室的系统学习,教授出一批掌握了沤肥法、曲辕犁以及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弟子。待他们学成后,派遣到各郡县成为田典官吏,教授当地人的农业生产,一定能使得我秦国的农产日益增强。”

    “农业如此,百工也是如此。少府去年研制出的百炼钢技术,能够熟练的工匠数量并不多,偏远的郡县一时间很难传过去。但如果通过开设学室,将相应的技术进行总结,培养出更多的掌握这类先进技术的工匠,再让他们前去各郡县担任工师职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