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行

齐真人得道成仙  卓荆室随夫度化(2/5)

转交,并请我护送大嫂回去。因为他现在住的地方,是人迹不到的所在,徒找无益。后来我送他出洞时,看见洞外有一个仙风道骨的道长,好似在那里等他,见了漱溟出来,听他说道:‘师弟这般儿女情长,师父说你将来难免再堕魔劫呢。’我还听漱溟答道:‘师兄不要见笑,我求师的动机,也起于儿女情长啊。’我听了非常诧异,暗暗在他们后面跟随。才转了一个弯,那道长已经觉察,只见他将袍袖一拂,忽然断崖中涌起一片烟云。等到云散,已不见他们二人踪影。我在此山中访寻异人多年,并无佳遇。漱溟想必遇见仙缘,前往深山修炼,我非常羡慕。巴山乃是熟路,到处寻访,也不见一丝踪影。”

    文玲听了松山之言,又是伤心,又是气苦。她虽是女子,颇有丈夫气,从不轻易对人挥泪,只得忍痛接过书信,打开观看。

    只见上面写道:“兰妹爱妻妆次:琴瑟静好,于今有年。客秋夜话,忽悟人生,百年易逝,遂有出尘之想。值君有妊在身,恐伤别离,未忍剖诚相告。巴山访道,偶遇仙师,谓有前因,肯加援拔,现已相随入山,静参玄秘。虽是下乘,幸脱鬼趣。重圆之期,大约三载。望君善抚儿女,顺时自珍。异日赤绡大师归来,便当与君同道。从此刘桓注籍,葛鲍双修,天长地老,驻景有方,不必羡他生之约矣。顽躯健适,无以为念。漱溟拜手。”

    文玲读罢,才知漱溟因为去秋自己一句戏言,他觉得人生百年,光阴易过,才想寻师学道之后,来度自己。

    好在三年之约,为期不远,只得勉抑悲思,由松山护送回家,安心在家中整理产业,教育儿女。

    光阴易过,那时世民已是七岁,生来天分聪明,力大无穷,看上去好似有十一二岁的光景。

    文玲也不替他延师,只把自己所学,尽心传授与他。琼玉与新生的女孩一个五岁,一个三岁。琼玉看见母亲教她哥哥,她也吵着要学,简直教一样,会一样,比她哥哥还要来得聪明。文玲膝前有了这三个玉雪般可爱、聪明绝顶的孩子,每日教文教武,倒也不觉得寂寞。

    可是这几个小孩子年纪渐渐长成,常常来问他们的母亲:“爹爹往哪里去了?”

    文玲听了,心中非常难过,只拿假话哄他们道:“你爹爹出门访友,就要回来的。”

    话虽如此说,一面可就暗中盘算,三年之约业已过去,虽然知道漱溟不会失信,又怕在山中吃不惯苦,出了别的差错,心中非常着急。偏偏又出了一件奇事,教文玲多了一层系念。

    原来新生的女孩,因要等漱溟回来取名,只给她取了一个乳名,叫作玉儿。因文玲上巴山找夫时,所雇乳姆的乳不好,恰好亲戚孙大娘产儿夭亡,便由她喂乳。

    那孙大娘人品极好,最爱玉儿,几乎完全由她抚养长大。玉儿也非常喜爱孙大娘,所以孙大娘常抱她在田边玩耍。两家原是近邻,来往很便。

    有一天,孙大娘吃完了饭,照旧抱着玉儿往田边去看佃人做活。

    忽然从远处走来一个女尼,看见玉儿长得可爱,便来摸她的小手。

    孙大娘怕玉儿怕生,正待发话,谁想玉儿见了尼姑非常亲热,伸出小手,要那尼姑去抱。

    那尼姑道:“好孩子,你居然不忘旧约。也罢,待我抱你去找你主人去。”

    她将玉儿抱将过去就走。孙大娘以为是拐子手,一面急,一面喊着,在后头追。

    彼时佃人都在吃午饭,相隔甚远,也无人上前拦阻。

    孙大娘眼看那女尼直往齐家走去,心中略略放心,知道文玲武功甚好,决不会出事。她脚又小,只得赶紧从后跟来。

    等到进来,只见文玲已将玉儿抱在怀中,这才放心。

    正待质问那女尼为何这般莽撞时,只听那女尼说道:“此女如在夫人手中,恐怕灾星太重;况且贤夫妇异日入山,又要添一层累赘。不如结个善缘,让贫尼带她入山。虽然小别,异日还能见面,岂不两全其美?”

    又听文玲说道:“此女生时,外子业已远游,尚未见过父亲一面。大师要收她为徒,正是求之不得。可否等她父亲回来,见上一面,那时再凭她父亲作主,妾身也少一层干系。”

    那女尼道:“她父亲不出七日必定归来,等他一见,原无不可,只是贫尼尚有要事,哪能为此久待?夫人慧性已迷,回头宜早。这里有丹药一丸,赠与夫人,服用之后,便知本来。”

    说罢,从身边取出一粒丹药,递与文玲。

    文玲接过看时,香气扑鼻,正在惊疑,不敢服用。那玉儿已摆脱她母亲的手中,直往那女尼身边扑来。

    那女尼便问道:“你母亲不叫你随我去,你可愿随我去吗?”

    玉儿这时已能呀呀学语,连说:“大师,我愿去,好在不久就要回来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