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何曾见过你师父?”世安大惑。唐海亦道:“我们萍水相逢,与你师父素味平生呀!”
“怪了,你们没见过我师父么?”男童问道。
“王垚哥哥,你莫信他们,他们骗我们呢!”女童道。
唐海道:“我们是从北京来的,今日方到这里,并未见过你师父。”
男童怪道:“我师父今日下山云游,可不到一个时辰,他老人家又回来了,还带来十三味药,师父说:‘我在山下见一将军挨了毒箭,本不想管他,只因他宁死也不扰民,知其仁义,不忍坐视,故约他上山来治,他们先行后,我去了山脚松林,后山悬崖、山顶灌木丛中采来这些药,熬好后,你们带去为他治伤。’师父说完,就开始熬药,熬好药后,他老人家又云游去了,我和妹妹带着药来到半山腰,许久也不见你们上来,遂下山相迎,走了三四里路才遇着你二人。怎么,你们真未见过我师父?”
“啊?”唐海和世安大惊失色。
“你师父是不是七八十岁,白发苍苍?”唐海惊问道。
男童道:“正是。”
世安摇头道:“不可能,我与你师父同时从山脚下走,我一路跑来并不曾走弯路,这么短短的时间内,他一个古稀老人怎可能先后去了几个地方,还将药熬好了?”
男女童见二人不信,轻蔑地“哼”了一声,提起竹篮,手拉着手蹦蹦跳跳地走了。
唐海和世安惊得瞠目结舌。
2
回到山下,众人聚齐,粗略统计了一下,此战夺得刀剑六十,弓三十余张,箭五六百枝,马一匹,杀死对方四十余人,己方死八人,得此战报,唐海大恸。
唐海伤重,不能远行,世安想了一下,只得先在山下十里亭将唐海安置下来,令薛涛、詹平带十个卫士去找食物。天黑后,薛涛、詹平等人回来了,带来许多干粮,众人吃了,各自安歇。
唐海躺在世安铺在地上的简易床上昏昏睡去,世安守在旁边闭目养神,薛涛轻轻推门进来道:“洪将军,我与王化做了一副简易担架,你看看行不行?”
世安起身去了亭外,见他二人做的担架虽然简陋,却也牢固,赞道:“不错,辛苦你们了,有了这担架,明日可抬着将军回大巴山。”
薛涛道:“将军说战事已平息,送我们回家去享清福,可今日我们去找食物时,听百姓说吴三桂降而复反,他还要替恶魔崇祯报仇, 有此变故,我们还回大巴山吗?”
世安道:“当然要回去了,大顺朝已有百万大军,吴三桂那区区几万人马能掀起什么风浪?”
二人正说着,唐海不知何时来到身后,问道:“薛涛,你这消息哪来的?”
薛涛拜道:“将军,百姓都这么说的,义军还因此加大惩罚本地的明廷降官呢,说他们这些降官跟吴三桂一样,不是真心归顺。”
唐海想了一下道:“累了一天,早些睡吧。”
薛涛走后,世安扶唐海坐下,唐海自语道:“果真如此,我须速速回京。”
“为什么?吴三桂反了又何妨,他那几万人还能翻天?”世安大为不解。
唐海道:“兄弟有所不知,那吴三桂武举出生,久经征战,麾下将士乃明朝精锐,更为重要的是,他占据边关险要之地,他若不降,我大顺总有后顾之忧,江南残明也会坚定地与大顺对抗,我大顺将南北两面受敌,统一天下之大业不知要拖延多少年月。”
世安道:“他不降,大王定会率军灭之,何患之有?”
唐海叹气道:“吴三桂若率军来攻,那倒好办,我相信凭义军之力,歼灭他易如反掌,怕就怕大王率军去攻他呀!”
“怎讲?”
“他来功我,我在城内,他在城外,地利在我。我去攻他,他在城内,我在城外,地利在他。山海关防御东虏几十年,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从未攻破过,可见此关何等坚牢,大王如去攻打,即便能攻破,也会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而且……”
唐海似乎异常焦虑,世安赶紧追问:“而且什么?”
“而且,山海关外即是东虏满清,狗急尚且跳墙,他若弃了城池,投奔外国,我大顺岂有宁日?”
“吴三桂家眷都在北京,他去投靠敌国,难道不顾家眷性命,不怕留下千古骂名?”
唐海苦笑道:“义军不分好歹,滥杀无辜,吴三桂家眷迟早难保。至于骂名,肯定是有,不过,千百年后,必有开明之士识其苦衷,为他鸣冤。”
“他投靠敌国,后人还有为他鸣冤的?”
“人皆乐生恶死,一个人并无过错,却在自己的国家里活不下去了,逼迫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