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

第九十三章 天启大裁军,帝师赴辽东(求追订月票)(3/5)

冯铨听到这些消息时,更是破口大骂道:“崔呈秀此举误国啊,他这样做表面上暂时平息了苏州的暴乱,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尤其是崇明的这支精锐水寇,没有将他们斩草除根,将来恐怕要出大乱子。”

    崔文升看到冯铨这副生气的样子,就知道他还是没有放下怨恨,不过现在必须要让他明白自己的使命。

    崔文升说道:“这天下乱一些也无妨,若是真的天下太平了,哪里有我等发财的机会?”

    “恐怕辽国公都要被陛下召回京城做一个富贵国公了!”

    崔文升这明显是话里有话,他说的没错,的确有太多人不想让这天下太平。

    冯铨说道:“崔公公放心,冯某绝对不会忘记辽国公相助之恩。有朝一日回到朝堂,我一定会替辽国公扫清朝中的障碍!”

    崔呈秀的江南之行,虽说是解决了苏州的罢市,恢复了征税和漕运,也招安了崇明的水寇。

    但是苏州地区的税收降低了不少,使得天启3年的财政赤字注定是越来越大了。

    北方的大旱尚未结束,长江又进入了汛期,鄱阳湖以及洞庭湖水位暴涨,连带的汉江以及赣江都出现了决堤。

    江汉平原以及江西的水灾彻底压垮了户部尚书李汝华,年近七十的他重病缠身,已经时日不多了。

    当初万历皇帝给福王的庄田高达四万顷,李汝华多次上书所无法凑齐,最终万历皇帝才答应减少两万顷。

    可如今面对朝廷的亏空,这位户部尚书却是一筹莫展,只得依靠天启皇帝的内帑才能勉强维持。

    现在户部尚书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尽管魏公公大肆征收商税,可如今太仓依旧是空空如也!

    不然也不会让李汝华一直在担任户部尚书了。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魏忠贤很快就将自己的义子田吉任命为户部尚书。

    田吉原本只是一个县令,巴结上“九千岁”之后一路升迁至太常卿,如今又当上了户部尚书。

    田吉也知道如今这个户部尚书不好当。

    为了有所表现他只能从开源节流上下手。

    “开源”阉党也已经尽力了,为了征收商税甚至都在江南引发了民变。

    至于田税,大明的宗藩占据了大量的田亩。

    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占据了4万顷田地,福王又占了2万顷,超过千顷田地的藩王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天启皇帝本人才是真正的大地主,他在京师顺天府以及北直隶附近的皇庄大约有20万顷,几乎占所有耕地三分之一。

    勋贵官僚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黔国公沐家在云南占据田地9000顷也几乎达到了云南耕地的一半。

    万历六年张居正统计大明的耕地大约有700万顷,现在一大半都是不用交税的。

    剩下的那一小半征税的田亩中,也因为各种天灾人祸一直收不全税。

    所以田吉只能从节流方面做文章了。

    由于魏公公把持着后宫,田吉不可能要求裁撤太监宫女。

    思来想去,如今大明的战事不多,可以适当考虑裁撤部分军队。

    毕竟军费可是一项大头。

    哪怕裁撤个十分之一,也能节省下不小的开销。

    田吉这裁军的主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

    军队一裁减,那相应的装备,补给都要减少,影响了不少人的油水。

    但是却得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支持。

    裁军的主要对象是九边各镇,以及京师三大营。

    天启三年十月初八,天启皇帝朱由校下令九边各镇以及京营根据自身情况主动上报可以裁减的人员数量。

    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无论是九边各镇的总兵巡抚还是京营的权贵们都恨不得将田吉这家伙剥皮抽筋。

    这哪里是裁军,分明是裁他们的银子?

    最头疼的自然就是成国公朱纯臣同英国公张维贤了。

    因为京营吃空饷的人数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远远高于普通边军的三成空饷。

    而且九边毕竟遥远,他们要糊弄朝廷派去的人相对容易。

    但是京营就在天子脚下,哪里这么好糊弄?

    如今各镇之中兵力最多的自然是李献忠的辽东镇,虽然经历过了几次裁减,但是目前辽东镇以及努尔干都司下辖的明军仍然有95000人,雄踞九边之冠。

    朝鲜的驻朝明军由于不用朝廷发饷,故而不在这次裁撤的范围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