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书友闲聊:文人和武人(4/5)

  是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好不好看书友的回应:

    对骑士这么一句话很感兴趣:

    “这不是幼稚。这是看到事情真相背后的明智。”

    还是套用一句话,您被猛子精彩的行文方式洗脑得太厉害,只是明智地看到了某个阶段上“事件”背后的本质,却忽略了“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随着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带来的政策阶段性调整”,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

    也许是三国演义给大家的印象太深,而且猛子对于历史全局性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太少的缘故。我感觉大家好像都忘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大家都形成了一种“针对特殊事件”而导致的“绝对制衡”或者“绝对崩溃”的历史发展模型。走进了一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经验主义怪圈。

    大家不觉得现在的情节非常的眼熟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先后被多个势力所瓜分,而当时的军阀们几乎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武装力量,国家利益从虚伪的议会瓜分到后来赤裸裸的军事瓜分但是为什么最后青天白日政权还是成功了呢?这只说明了一个结论:“能够参与瓜分国家利益的集团都不是傻子,而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结束时,只有能够把握住社会阶段性关键趋势的集团才有可能成功,而且只能有一个强力的集团能够独占权利的绝对多数。”

    不出意外,《大汉》直到结束时的阶段性历史需求仍然是对全国性叛乱集团武装斗争的成功,初步完成疆域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实现,同时恢复民生,恢复经济。在这种客观的历史需求下,只有武装力量集团才有可能承担主要人物并完成这一目标。士人集团在这个历史时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士人不是猪人,总有明智的集团懂得等待桃子成熟的时候再去摘,所以,武人集团及其代言人总体上是安全的。而且现在的“主流政权”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正处于一个非常适中的时刻“不算致命,也不算轻松”。以现在武人集团表现出来的觉悟力与执行力来看,如果有斗争需求,要想和一部分主流士人集团达成幕后交易简直是易如反掌。

    同理,武人也不是粗人,现在的北疆集团主流的武人力量基本上都得到了“黄巾时代”、“董卓时代”、“晋阳时代”的多重洗礼,从飞燕处理北军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天下已经不再有士人独占权柄的机会了,起码豹子这一代已经通过血火与阴谋的考验,走向执政之路已然确立,对此我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士人的利益和武人的利益并不是像一些情节里面表述的那样“泾渭分明”,特别是通过最近“兵变”这件事,更会加速了武人与士人利益集团的相互渗透与捆绑,而不会出现所谓的矛盾激化。

    连我们这种水平的人都知道襄阳集团的阴谋所指,承载着大时代历史使命的角色们难道真的会傻到这种程度?

    《大汉》的历史已经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情节背后悄悄地改变了。。。

    豹子是傻子?不是,改朝换代需要社会的革命情绪与总体矛盾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呼唤改朝换代的推动力量必须超过一定的阀值,我记得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当中说过:现在的《大汉》还没有达到“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种程度,现在天下的政治大义是恢复汉家皇权。而恢复皇权需要历经很多个阶段,而现在正是“武功”将要成功,但并没有终结的历史阶段,因此,武人抓住这个机会进入朝堂是明智而且成功的。大家不要混淆一个概念“武人入政”不是“武人主政”,有政治素养能治理国家的将逐渐进入决策层,而想获得这张通行证的代价就是从直接管理军队转向间接管理军队,再由间接管理军队转向协助管理军队。后面的事情就是儿孙辈自己操心了。

    其实说白了,豹子现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1、保证平叛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政治与肉体上摧毁敌武装集团,确保新兴政权的稳固。

    2、保证胜利的果实不被篡夺,也就是保持晋阳共识的政治方向不被任何集团恶意破坏或篡改。

    3、保证武人集团的整体安全性并确保集团的主体能享受到浴血奋战的成果,尽量提高未来汉政权执政集团抹杀武人集团的难度。

    因此将部分有分量有能力的武人推进执政集团是必由之路,同时团结一部分士人力量维持相对平衡,增强对皇帝的隐性控制,同时将集团利益与部分士人集团及皇帝相互进行利益渗透。

    这样的操作,以现在武人集团的综合素质来看,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武人的“士族化”需求是相当有力度的,士人集团在《大汉》当前的历史时期及其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分享权柄的最安全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是参与其中,积极推进“武人士族化”的进程。能进入决策体系的武人毕竟是少数,好几十个郡国,武人集团也无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