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启发式教学、循序前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经解》解说六经在教育中的不同目标,《诗》教使人温柔敦厚,《书》教使人通达、知史,《乐》教使人广博、驯良,《易》教使人洁净、精微,《礼》教使人恭俭、庄敬;《春秋》之教使人知晓著史体例。六经失修,人民就会愚、诬、奢、贼、烦、乱。
作者: 溪山琴况 2005-8-10 22:02 回复此发言
38回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连载 《王制》是汉文帝命博士诸生杂采六经古注而作,意在损益虞夏商周之制,以定一王之法。篇中历述王者颁爵制禄、封邦建国、设官分职、朝聘巡狩、井田、教化刑禁、述职考绩、征税贡物、丧祭国用、选士养老等制度,颇似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纲。
《月令》采辑《吕氏春秋》十二纪首章而成,不仅完整地记述一年十二月的天文、气象、物候,而且按照阴阳消长和五行相生的理论,安排四时十二月的政令、农事。
《礼记》中充满传诵千古的格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和引用,这是《礼记》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曲礼》)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曲礼》)
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曲礼》)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君子慎其独。(《大学》)
富润屋,德润身。(《大学》)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表记》)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表记》)
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名,皆在其所亵也。(《缁衣》)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缁衣》)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儒行》)
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儒行》)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坊记》)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坊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经解》)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杂记下》)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杂记下》)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
教学相长。(《学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在古代中国,《礼记》的思想和格言可谓家喻户晓,代代流传,成为人们立身、处事的准则。甚至不识字的民众,也能熟知《礼记》中的许多格言,这正是《礼记》的魅力之所在。
五、《礼记》的流传与影响
《仪礼》、《周礼》文字古奥,内容繁复,枯燥难读。而《礼记》的文字每每可与《周礼》、《仪礼》联系,被认为是打通《周礼》、《仪礼》的桥梁;其内容,上可探索阴阳,穷析物理,推本性命,下而及于修身齐家,民生日用。既能严礼乐之辨,又可究度数之详。所以,两汉以来,每每为学者所乐道。
宋代大儒都很推崇《礼记》。程颢认为《礼记》多传圣门绪余,‘如《乐记》、《学记》、《大学》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坊记》之类,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其书亦多传古意。‘朱熹说:‘《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小戴采摘来做《礼记》了。‘实际上是说《礼记》集中了古文《记》的精华。朱熹采撷《曲礼》等文,撰《学礼》十五篇,收入《仪礼经传通解》中。
明儒柯尚迁说‘《曲礼》、《内则》、《少仪》实《古礼经》篇名‘,又说:‘《曲礼》‘毋不敬‘四言,实古帝王相传格言。‘‘《内则》之教,先王所以立父子、夫妇之大伦矣。教子之道,必有《少仪》之礼,外傅之教始详,亦古经也,而孝弟教本推及于长幼、朋友二伦,皆立于《少仪》之中矣。‘(《曲礼全经类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