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血

西晋时期的民族政策(上)(5/9)

赋。

    总体来说,东汉对南匈奴的控制是在逐渐加强的,但是地方长官贪暴,征调匈奴部众十分频繁。匈奴部众若反叛,必将遭到汉军严酷征讨,若不反叛,地方官吏的压榨只会愈加严重,所以匈奴单于往往夹在汉庭与部落之间左右为难,这使得单于的地位越来越低,被汉庭逼迫自杀的有,部族反叛被杀的亦有。

    94年,匈奴单于安国与中郎将杜崇不和,单于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暗示西河太守截留单于的奏章,使单于无法申诉自己的意见。单于准备叛逃,汉庭出兵袭杀单于,立左贤王师子为新一任单于。不久,新降附的北匈奴十五部二十余万人叛变,他们胁迫前单于屯屠何的儿子日逐王逢侯,立他为单于,准备逃往漠北。汉庭下令讨伐,叛军大败,损失惨重,但也成功逃往塞外。

    109年,南匈奴单于受汉人韩琮挑拨,率部起兵作乱,围困匈奴中郎将耿仲数月,又以骑兵寇掠常山、中山。汉军反击,单于害怕,向汉军投降,归还掳掠的汉民男女及羌人所掠转卖入南匈奴者万余人,汉庭赦免其罪。

    119年,鲜卑入寇,杀掠吏民。度辽将军邓遵和中郎将马续率领南匈奴单于进行追击,大败鲜卑军。

    123年,鲜卑骑兵万余人攻打南匈奴,匈奴日逐王战死,千余人被杀。次年,南匈奴单于檀去世,他的弟弟拔继位,即乌稽侯尸逐单于。当时,鲜卑屡次侵犯边境,东汉度辽将军耿夔率领南匈奴温禺犊王呼尤徽率领新归降的部落连年出塞作战,返回后又让他们到各要塞驻守。耿夔征调匈奴十分频繁,新归降的人都十分怨恨,其首领阿族等人于是反叛,并胁迫呼尤徽,要呼尤徽与他们一同离去。呼尤徽不同意,并说:“我老矣,受汉家恩,宁死,不能相随!”阿族率部众北逃,汉军追击,叛军几乎全军覆没。

    140年,南匈奴句龙王吾斯、车纽等人反叛,并招诱右贤王合兵围美稷。护匈奴中郎将陈龟认为单于休利不能控制部下,于是逼迫单于及他的弟弟左贤王一道自杀,致使匈奴人更加怨恨,反叛愈演愈烈,直到144年才平定叛乱。

    158年,南匈奴不满东汉州郡长官暴虐,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汉庭采纳京兆伊陈龟之策,重新任命幽州、并州刺史,京兆虎牙营、扶风雍营的都尉,郡太守和都尉及以下的官吏也多有更换。同时减免并州、凉州一年租赋。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以讨匈奴、乌桓,不久便大破匈奴部众。张奂以南单于居车儿不能统理国事,于是将其拘禁,奏请立左谷蠡王为单于。汉桓帝认为居车儿一心向往朝廷教化,所以让他继续担任单于。

    187 年,前中山大守张纯联合乌桓进攻青、徐、幽、冀四州,自称弥天安定王。东汉命单于羌渠遣兵助幽州牧刘虞往讨。羌渠命令左贤王领兵出征,然而国内部众担心汉朝征发部众不会停止,于是十余万人反叛,羌渠单于被杀,国人立其子右贤王於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

    到了曹魏时期,匈奴单于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中原经历过严重战乱之后,户口大为减少,统治者为弥补兵员不足的情况,调动匈奴骑兵战争的现象也更常见,而且地方豪强为了填补劳动力的缺口,招匈奴人为佃户的情况也很常见。

    於扶罗继位后,杀害羌渠单于的南匈奴人于是叛变,共同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於扶罗无力控制形式,只好前往洛阳向汉廷控诉。正赶上灵帝驾崩,天下大乱,於扶罗便率领数千骑兵联合叛军一同劫掠郡、县。然而当时百姓都聚集在坞堡里自守,於扶罗没有抢掠到什么东西,自己的部队却有不少伤亡。於扶罗本想返回匈奴,但匈奴人并不接纳,只好停留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后又参与诸侯混战。须卜骨都侯于次年逝世,南匈奴单于之位空缺,由须卜骨都侯的父亲代行单于之权。195年,於扶罗去世,他弟弟呼厨泉继位,率部驻在平阳。202年,袁绍病逝,其子袁尚派遣河东太守郭援,与高干、南单于呼厨泉一同攻打河东,曹操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困呼厨泉于平阳,钟繇击败郭援,呼厨泉遂向曹操投降。

    216年,曹操担心匈奴户口迅速增加,渐渐会难以控制,于是命令呼厨泉单于前来朝见,曹操借机把他留在邺城,派呼厨泉的叔叔右贤王去卑监理其国事务。按照匈奴传统,左贤王为单于继任者,呼厨泉当时以兄於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即是准备以刘豹为单于继承人。曹操以右贤王统领国事,目的自然是离间左右贤王的关系。后来司马师当权时,左贤王刘豹的部众最盛,时任城阳太守的邓艾建议扶持去卑之子刘猛,让其居于雁门,以分匈奴之势。司马师同意。

    不但如此,曹操还把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立一个贵族为统帅,并选派汉人作司马监督他们。魏末,又改帅为都尉,左部都尉所领有万余落,居太原故兹氏县(今属汾阳);右部都尉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都尉四千余落,居新兴郡(今山西忻州),中部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