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血

西晋时期的民族政策(中)(5/7)

是树机能的第二次投降,西北形势已经得到控制,晋武帝便征调司马骏入朝。

    如果西晋能对叛乱诸胡加以抚慰,晋武帝发动伐吴之役的后顾之忧早就解决了,然而秃发树机能又在276年发动了第三次反叛,西北形势再度恶化。陋屋偏逢连夜雨,同年7月,就在西北形势持续恶化之时,又有鲜卑人阿罗多等部入侵边塞。

    晋武帝首先派遣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进讨鲜卑部落,斩首四千余级,生俘九千余人,阿罗多投降。

    277年3月,晋武帝派遣平虏护军文鸯进讨树机能等人,获胜。《晋书》称这一年“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史书未明确记载这些内附各族是否包括秃发部,笔者认为以树机能多次投降的经历,再加上被文鸯所败,这应该是秃发部的第三次投降。

    对树机能来说,投降与反叛实属常态,没过多久他第四次举起了反晋的大旗。278年,凉州刺史杨欣与秃发树机能党羽若罗拔能等人战于武威,晋军战败,杨欣被杀。在此之前,司马督马隆曾上表晋武帝称:“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晋书氠蚚传》)但是晋武帝并未重视,果然杨欣被杀,秃发树机能又在279年1月攻陷凉州,于是“河西断绝。”(《晋书氠蚚传》)可见秃发部的这次反叛规模之大,关中与凉州的交通已经完全中断。

    8、 马隆平西北秃发部

    秃发树机能的第四次叛乱影响极大,此时晋武帝已经为伐吴之役准备了近10年之久,大军早已集结,如箭在弦上。西北的再次动乱已经打乱了晋军的部署,对晋武帝来说,解决秃发部的叛乱已经迫在眉睫。就在这时,马隆向晋武帝毛遂自荐,祈求领三千精兵讨伐树机能。

    《晋书氠蚚传》详细记载了马隆平定秃发部的过程,其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晋武帝与马隆的对话,全文如下:

    “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

    ‘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

    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

    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

    帝曰:‘云何?’

    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

    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

    公卿佥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隆小将妄说,不可从也。’

    帝弗纳。”

    朝臣所谓的“六军”是指禁军,西晋时期禁军有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六部,遂称之为六军。

    马隆当时的职务是司马督,不过是个低级武官,他之所以能入朝议事,是因为晋武帝想要平定吴国,在全国大举“壮勇秀异才力杰出者... ...擢而用之。”兖州有关部门认为马隆“才堪良将”(《晋书氠蚚传》),这才举荐他入朝参政。我们从晋武帝与马隆的对话中可知,当时满朝文武对西北形势已经无可奈何,晋武帝不得不寄希望于一个低级武官,而且破例允许马隆自行招募三千勇士,而不是调用禁军和地方州郡兵。

    马隆得到的照顾不仅如此,他向晋武帝请求亲至前往武库挑选武器,晋武帝同意。然而武库令却只给马隆曹魏时期留下的库存腐朽器械,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御史中丞弹劾马隆,马隆向晋武帝解释:“臣当亡命战场,以报所受,武库令乃以魏时朽杖见给,不可复用,非陛下使臣灭贼意也。”(《晋书氠蚚传》)晋武帝并不追究,又给了马隆三年的军资。

    马隆为出征凉州准备非常充分,他所招募的士兵更是以一当十的勇士,募兵的最低限度是“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晋书氠蚚传》)西晋时期的一钧等于现在的6.6公斤。也就是说,马隆募兵的标准是腰力足以拉开237.6公斤的弩,臂力足以拉开26.4公斤的弓,总共募了三千五百名符合要求的士兵。我们从马隆募兵的标准来看,并无对骑术有任何要求,可知这三千五百名士兵都是步兵,以弓弩见长,装备大量的强弓硬弩。

    秃发部的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所以拥有大量骑兵,这是游牧民族在军事方面独一无二的优势。所以当马隆渡过温水(位于武威东)之后,晋军便一直被秃发部的骑兵跟踪骚扰,行军十分困难。如《晋书氠蚚传》所载:

    “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

    一般说得来,孤立无援的步兵一旦在开阔地带遭遇骑兵,也就在战斗中陷入被动。步兵虽然行动缓慢,但士兵之间的间隙小,若以密集的阵型防守,再加上强弓硬弩,骑兵若强攻的话往往占不到便宜。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