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就是其中之一,就此展开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儒、释、道三家都是构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的分割对待。儒家也有不出世的时候,也说“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出世也是为了“补苍天”,也是为了救世,“达则兼济天下”,不正是济世安民的做法吗?
人生在世,只一味讲“出世”,一味的逃避烦恼、冷眼旁观,自以为“修身、修心”,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无为,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入世”的事情。这种人寻找寂静清幽“桃花源”,舍弃身外之物,去除一切杂念,想通过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自身的解脱,就是“渡己”。
“渡己”者到头来也荒唐一梦。
参禅修道的大观者都是讲求“入世”的,他们明白世间充满苦难,众生迷失了本性,是可以通过渡化,使众生摆脱烦恼的,这就叫“入世修行”。没有恋爱就不可能有失恋,对吧!不“入世”就没有“出世”,不入红尘就不可能看破红尘,没看破红尘也不可能超脱出红尘,自己都不能超脱,有什么资格去渡化那些红尘中的迷茫者?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出世”和“入出”。能干的事情要干,一个人干不了的要尽量参与,做事要认真、投入。积极进取、拼搏奋斗,是我们应该有的“入世”精神。当然了,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有太多的误会、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诱惑,有时候人会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只注重现实名利,患得患失,就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处理问题,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要淡定,要超然豁达,要拿得起放得下,顺其自然,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公正的原则对事,站得高一点,对名利看得淡一些。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能过得快乐、洒脱。
《红楼梦》第一回文本,有这么一段: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甲戌侧批:先驳得妙。】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甲戌侧批: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因为空空道人提到两位历史上有名的女子,所以要解释一下“班姑蔡女之德能”。先说班姑,班姑是指班昭,她是史学大家班固的妹妹。曾协助班固编写《汉书》,班固死的时候《汉书》还没写完,班昭把剩下的续写了。
汉和帝对班昭这样的才女十分欣赏,就经常请她到皇宫教皇后、妃嫔们诵读经史,宫中妃嫔尊她为师。但是,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强调男尊女卑,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女德”的典范。班昭的代表作《女诫》作为“女四书”之一,极大地禁锢了中国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蔡女是指蔡文姬,她十六岁出嫁,丈夫死的早,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居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忙着平定内部的军阀,导致边境空虚,匈奴南下。这时候,蔡文姬被匈奴抓走了,被迫跟了匈奴的左贤王,并生了两个小孩。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跟曹操的私交很好,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中国北方,腾出手来跟匈奴建立外交关系,并便派使臣用重金将流落在外十二年的蔡文姬赎了回来。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屯田都尉董祀。
不久董祀犯了死罪。寒冬腊月里,蔡文姬不穿御寒的衣帽,并且光着脚,到大丞相府替丈夫请罪。蔡文姬凄惨的形象加上恳切的言辞,令当时的公卿名士为之动容。曹操也说:“我很同情你,可是判决文书已经发出,怎么办呢?”蔡文姬就说:“英明的大丞相,你有万匹良马和众多善于骑射的猛士,我丈夫还是你介绍给我的,既然同情我,难道救人一命的事比累坏您一匹战马还重要吗?”曹操听了,立即派快马把判决文书追了回来,免了董祀的死罪。
后来,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里早年藏书很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来多少?”蔡文姬就说:“早年父亲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她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送去跟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她也留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很多文人认为蔡文姬的文学水平不逊与“建安七子”。但是蔡文姬被俘虏后给匈奴人生了娃,在汉朝前后两次嫁人,所以也有太多封建文人认为她文才有余,而贞烈不足。
“班姑蔡女之德能”这一句,我认为理解成“班姑之德,蔡女之能”比较合适。“几个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