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没有丝毫的尊严。法家认为,老百姓受的屈辱,习惯就好了,他们越屈辱,管理者和统治者就越尊贵。
最后一条是愚民,这一条十分关键,更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运用。愚民就是实行文化垄断,不让太多的老百姓读书认字,使老百姓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生产工具,任由统治者驱使。因为没有太多的想法,就不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统治者说什么,你就老老实实执行什么,老百姓越是愚昧无知,越容易统一思想。没有那么多傻乎乎的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统治者怎么能高高的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呢?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都学了文化知识当管理者,那么谁来种地?精英阶层也不愿看到他们的圈子里涌进太多的人来,因此,两千多年来,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是极其低下的。
举一个离当今不远的例子,民国初年,也就是一百年前,全国进行过一次“认字”情况的普查,认字率是1%。那时全国大约有4亿人口,1%就是说全国有400万人“认字”。400万人听起来不算少了,比当时欧洲有的小国的全国人口都多,但是,这400万“认字”的统计结果是以“只要认识字”为标准得出来的。
如今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没上过学,但是他们在菜市场卖菜、买菜,他们认识钱和钱上的字,伍元,拾元,一百元,这就算认字了。当年统计得出这400万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文化水平还没有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高!
而且有很多人,认识字,但不会写字,就像王熙凤,她是内当家,要给下人们发工资,看账本、查库房,她应该算是认识字的了,可是写几个字还要请贾宝玉帮她。如果当年统计的时候,以能自己写信,或者做生意的能写账本、进货出货清单为标准的话,也就200万人“认字”。能填词作诗,写八股文章的就更少了。
要知道民国初年已经开始兴办教育,甚至出现了正规的女子学校,那时候“认字”的人还少的可怜,《红楼梦》出现之前,国民整体的文化教育情况可想而知。
丫鬟、奴仆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根本就不可能,有些大家闺秀还不认字呢,何况是下人!
小姐睡熟了,她们才敢睡。小姐起床前,她们早就起来挑水扫地了,还要洗衣做饭、浇花喂鸟。小姐醒了,赶紧伺候起床更衣,梳妆打扮。小姐饿了,赶紧端茶捧饭。小姐吃好了,想要外出,赶紧跑出二门,通知车轿。小姐上轿了,赶紧坐11路公交,跟在小姐的轿帘旁边。小姐逛累了回来歇会,她们还得赶紧做些针线活。
一只鞋底还没纳好,小姐在床上又嚷着渴了,要是敢倒一杯热水烫着小姐,完了,挨打挨骂不说,扣三个月工资。所以,在做针线活之前,就要有所准备,凉上半壶开水,小姐需要的时候,在茶碗里跟热的混合一下,背地里喝上一口,感觉温度可以了,小心翼翼的端到床边,关心备至的说:“小姐,喝冷的会伤身子,您慢点,小心别烫着。”如果跟小姐关系很好的话,还能对着碗口轻轻吹一下表示真关心。
大家看看,这一天才熬到半下午,累不累,这是身心俱疲啊!丫鬟、奴仆哪样时间学文化,能认识字就是主人大发慈悲了,“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那得是比小姐都闲的丫鬟才能做到的吧!难怪《红楼梦》的作者说前代小说中,很多都是“大不近情理之话”。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一个道士,因为世俗的“情”而参悟佛法,读到这里,我很吃惊。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心经》里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广为流传,不管信不信佛,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句,这也是《心经》的精华所在。“色”不单指美色,按照佛教的观点,简单的说“色”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能接触得到,比如声音,香、臭气味,甜酸苦辣咸等味道。还有冷暖、干燥、潮湿等通过身体接触的感觉。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但是它是前两种色在我们脑海里的影子。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冷暖,这些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就像影子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既不可见,又不可对,但是有时候我们想要,有欲求,也是色。
“色不异空”,“色”不同于“空”,“色”也不能改变“空”,这是对普通人来讲的。普通人都有色相追求,因此贪得无厌,为官的,追求家业兴旺,结果家业凋零。富贵的,追求更加富贵,结果金银散尽。说“色不异空”,是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纵然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