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6/6)
谋,追逐求取,到头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追求色相也不能改变“空”的本质。
“空不异色”,“空”不同于“色”,“空”也不能改变“色”,是对悟性一般的修行者来说的。他们把“色”与“空”完全分开来,因而废“色”求“空”,他们认为世上普通人因执着色相,为“色”所累,困扰受苦,无法超脱。想要逍遥自在,到达极乐世界,就则必须远离“色”,殊不知,废“色”求“空”恰恰证明他们是有所求的,有所求正是咱们前面提到的“不可对不可见”的色!
这里,我要讲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天,坦山和尚带徒弟去某地说法,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河水上涨。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遇到一位年轻姑娘。姑娘有急事要办,但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背着姑娘过了河。
事情过去很多天了,小和尚还在为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问:“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四大皆空,更不可以亲近女色,为什么前些日子,您要背女施主过河呢?”坦山和尚平静的回答说:“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现在都没放下来!”
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和尚的烦恼,完全是自找的。懂得了“放下”,才能活得自在,这是一种内心境界,所以佛法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体,是完全对立而又统一的,关键是人的内心怎么去看待。
《红楼梦》作者对色空观,创造性地加入了“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看道号就知道空空道人是一心求空的,因此空空道人把“色”与“空”一分为二,区别对待。他求的是“空”,他能更好的区分什么是“色”,这就叫“因空见色”。
由空而显现的色相就格外的惹眼,使人产生喜好、厌恶之情,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很多烦恼随之而来,这就叫“由色生情”。
想抛开这些烦恼,怎么办?我们是否要穿上道袍,或者剃个光头躲到大荒山里去呢?刚才就说过了,这样不行!你躲开“色”追求“空”,还是又所求,还是色相!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传情入色”,“情”是由“色”而生的,我们应该收拢自己的“情”,把“情”还给色相。
在滚滚红尘世间中,坦然面对这各种各样的色相,就像镜子一样,有东西来就显出倒影,东西没了倒影也随之隐去,我们内心毫无波澜的平静面对这来来往往的一切,才能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这就叫“自色悟空”。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性一般的修行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观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说空空道人是个悟性一般的修行者,这一点,上一集咱们读过的一段话也可作为证据。空空道人嫌弃石头上的文章没有朝代年纪,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石头笑空空道人太“痴”,就是说空空道人悟性不够,作者才给空空道人起了这么一个道号,他也是抄了一遍《石头记》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情”字是大关键,强调了面对“色”、“空”,人的作用,是《红楼梦》作者神来之笔。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看看,不光名字改了,门派都改了!【姻缘阅读:m.c6c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