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学说,想要奋发作为,无奈政治动荡,国家领导人走马灯的换,“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因此阮籍采取了蔑视礼法的愤激态度,思想转到出世归隐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阮籍常用眼睛来表达感情,对待讨厌的人,斜目白眼,对待喜欢的人,青眼有加。有一天阮籍的母亲去世了,可是阮籍一滴眼泪都不流。丧事完了,所有人都骂阮籍,说阮籍不孝,阮籍也不辩解只翻白眼瞪人家,当宾客退了以后,阮籍悲痛的大口喷血,心里的悲痛,不是表演给别人看。
为母亲服丧期间,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阮籍先给嵇喜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喜带着酒、夹着琴来,他马上把白眼转为青眼。阮籍参加司马昭的宴席,照样喝酒吃肉。有大臣就对司马昭说:“以孝治国,阮籍却在母丧期,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都认为阮籍太放肆,不守礼教规矩,要不然就是喝酒太多“疯了”。但是司马昭仍然没放阮籍走,五十四岁死在步兵校尉任上。有句话叫“大隐隐于朝”,他当着朝廷的官,却每天喝醉不干事,是庙堂之上的隐士。
阮籍死后,虚无放诞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趣一时成为一种风尚,阮籍作为一种“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成为一种特定的思想文化形态,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着某种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说曹雪芹字“梦阮”,有另说曹雪芹号“梦阮”,这“阮”就是指阮籍。周汝昌先生曾指出:“梦阮”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思想是认同的。另外,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去曹雪芹家拜访,写了《赠曹雪芹》诗,有这样几句,“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说曹雪芹居住在荒村野巷,门前杂草丛生,贫穷导致他家平时只能喝稀饭,曹雪芹有酒瘾,常常去小酒馆赊账。但是,只要朋友到访不管有多困难必留朋友喝酒。朋友来了,他是青眼相看,去赊酒给朋友喝,教书或者卖字画挣了钱再去还账。普通人看不惯他这么做,都穷成这样了,还喝呢?他就“步兵白眼向人斜”,阮籍世称阮步兵啊!,曹雪芹就对那些不理解的俗人,斜目白眼。
爱新觉罗·敦诚的哥哥敦敏,也写有《赠曹雪芹》诗,我们选几句来读,“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máo táo白眼斜”。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与古代的豪士一样,虽身世坎坷,遭遇不幸,仍纵酒狂歌。生在秦淮河畔的他竟然如此像豪爽的北方人,在他记忆的深处,难道真的不会想起花团锦簇之地,富贵神仙之乡吗?我不知道他心里有多少新愁旧恨,每次相聚他都喝的酕醄大醉,像当年的阮籍一样。
秉正邪两赋所生的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恺之
【文本: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chuò、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个“易地则同之人”,就是指正气、邪气相互搏击的情况下,所生的一类人,这类人身上既有正气,又有邪气,虽然他们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机遇不同,但这些人的秉性是相同的,就是秉正邪两赋。
贾雨村又举了一大堆秉正邪两赋所生之人的例子,我们根据出场顺序逐个介绍。
4、嵇康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哥哥嵇喜来抚养。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认同道家思想,对玄学和养生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一米九的大个子,长相俊美,而且才华横溢。在竹林七贤里除了跟其他六位一样狂放任性、不拘一格,他还是是曹魏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此,嵇康是当仁不让的竹林七贤精神领袖。
身材棒,颜值高,才艺多,但是出身低微。缺什么就补什么,25岁有女孩家长主动提亲,嵇康就娶了曹操的曾孙女,不论姑娘长的美丑,陪嫁多少,嵇康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升了一大截,但他依旧鄙视权贵。
司马昭为实现他的篡位野心,要拉拢一批名士站台,先请山涛当官,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