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贾雨村口中秉正邪两赋所生的许由、陶潜、阮籍(8/11)

就是两手拱抱在一起或者十根手指交叉在一起。温庭筠叉手一次就作成一韵,八韵只需叉手八次,人称“温八叉”或者“温八吟”。薛宝钗就叫他为“温八叉”,在他出现之前,还没人能跟七步成诗曹植相提并论。

    咱们读温八叉写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玲珑骰tóu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如果不是天纵其才,靠苦思冥想是不会有“温八叉”的。

    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对额的时候,同样表现出超凡的才华。他奉严父贾政之命应景联句,触景生情。同时,对贾政身后跟的那些学问家,予以毫不留情的反驳。贾宝玉有自己的文艺理论,诗赋对联张嘴就来,正是“曹七步”、“温八叉”的化身。宝玉凭吊林四娘的诗,才情横溢,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出色非凡。他还敢续《庄子》,写佛偈,样样都通。贾政说他“公然以温飞卿自居”,说的真对啊!

    第四,两人的创作风格相似。温庭筠的名句太多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等。对比贾宝玉的四首即事诗、姽婳词、《芙蓉诔》等作品看,华美的词句、深挚的感情是他们共同的风格。秉正邪两赋的人,“若生于公候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温庭筠、贾宝玉都是千古情痴。

    第五,两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相似。一个情痴因为得罪了令狐绹等权贵大臣,科举屡试不中,而且喜欢当“枪手”。考八韵诗,不用传小抄,温八叉可不是浪得虚名,他声音大一点,离他近的考生就能写出八韵了,他就在考场帮其他考生作弊。

    温八叉四十多岁的时候参加考试,监考老师专门给他设了一个座位,不让他和其他考生太近,还告诫他说:“知道你名气大,很多人都花大价钱请托你,这次你好自为之啊!”温庭筠老早写完了,请求先出场,后来才知道他提前交卷,一边往外走,一边通过口头提示帮助了八个考生。这是明知故犯,有意搅扰考场。估计温庭筠也是破罐子破摔,不想通过科举当官了,他就是来考着玩儿的。

    另一个情痴根本看不起科举,贾宝玉干脆不愿参加。

    第六,两人的命运结局相似。温庭筠中年辗转于长安、襄阳、江陵、扬州,我还引用蒋捷的一句词,来形容这时候的温庭筠,“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五十岁的时候,他因穷困沿街乞讨,有了钱又去青楼妓馆消费。可能是因为钱少、人老、又丑又脏,没有女孩搭理他,或者是他对服务不满意。总之,他撒酒疯,骂人,妓院老鸨不确定他是不是大名鼎鼎的“温八叉”,就报警了。巡夜的兵丁可不管那么多,就算真是温八叉,过气歌手,又能如何?来了就揍他,门牙都打掉了。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庭筠最后也是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直到贫病交加而死。

    根据《红楼梦》文本的伏笔和批语提示,贾宝玉也经历了“转眼乞丐人皆谤”的日子。只不过,贾宝玉悬崖撒手,第二次出了家。也引用蒋捷的一句词来形容出家的贾宝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是痴人才能讲痴话,写痴文,嬉笑怒骂感人心!作者哭成此书,含泪写宝玉情痴若呆、义重如山、蔑视权贵、粪土名利。爱之深、恨之切,贾政批评宝玉“公然以温飞卿自居”,还有那二首《西江月》,大概是作者的悔恨与自责吧!

    文本里,作者还借用兴儿的嘴说宝玉,“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欢读书”。然宝玉诗词题对,无一不通,是温八叉那样的天才啊。

    怀抱利器而人不知,补天之石弃于荒郊野岭。腹中草莽而夸者众,败絮其中混于庙堂之高。观温飞卿、贾宝玉之命运,我辈当热泪滚滚,亦当笑傲红尘。

    最后还要补充一个的爱情故事,牵扯到鱼玄机,后面还要提到这名女子,正好跟温八叉一并介绍了。

    鱼玄机原名鱼幼薇,字蕙兰,她爹是个落魄秀才,老早病死了。鱼幼薇母女为了生存,就帮着一些妓女洗衣服、床单。温八叉长得虽丑,却是长安城里有名的风流才子,懂音乐善填词。他常去哪家妓院,哪家的生意就好,因为有很多粉丝等着听新歌啊!哪个姑娘能请温八叉填一首新词,出名就容易多了。

    常在圈里混,温八叉就这么认识了十岁的鱼幼薇。他看鱼幼薇身世可怜又聪明伶俐,就收她为弟子,教她写歌词,也给些钱财让她母女补贴生活。后来温八叉离开长安,南下襄阳、江陵,两个人就分开了。

    在一起不觉得什么,离开了温庭筠,鱼幼薇才觉得缺少什么,心里空荡荡的。这是一个女学生爱上老师的故事,也是一个小姑娘迷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