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国大改造

28.大获全胜(3/3)

下“京观”堆上的一颗颗头颅。

    大战结束,王博率众返回兴汉城后,又接连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建兴汉军英烈碑、英烈祠。供人瞻仰怀念。

    第二,所有战死、残疾的兴汉军家眷,由兴汉军奉养终身,老弱病残妇孺不得强制劳作。

    三日后,兴汉军战后总结讨论会召开,所有什长以上全部参加。会上众人纷纷发言,热烈讨论。总结出兴汉军不足之处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兵力不足。在守关战中,战死者基本上都是因为长时间作战,疲劳过度,反应下降所致,死伤严重的时候,都是发生在战斗的后半段。

    第二个方面:装备较差。主要防守力量的弓兵营,往往在连续的战斗中臂力耗尽,以致无法开弓。如果能大量装备大汉精锐军常备的制式弩,提前装好箭支或有人从旁协助,可大大延长作战时间,提高战斗力。

    第三个方面:骑兵太少。与游牧民族战斗,如果缺少战马,那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如今只是凭险防守城关,要是遇上野战,则必定损失惨重。

    王博又补充了一点:兴汉军不缺冲锋陷阵的热血勇士,但能够统领全局,独当一面的帅才,却少之又少。故王博提议:各战兵营挑选头脑灵活,并有一定文墨和实战经验者,重点培养,作为各统领的后备军官,也可以成立个“小谋士团”什么的,平时探讨战术、战法,战时查遗补缺。

    会后,王博破天荒地头一次从造酒坊里,拿出不少雁门小烧,分给众营,以示奖励。并特许战兵、辅兵轮休五日。

    兴汉军这次可算是大伤元气了。作为主要战力的战兵部,死伤致残一百二十二人,占到全部十分之一。而其他参战人员,如后备军、后勤青壮等,也死伤了将近两百多人。

    这和来犯的鲜卑军比起来,看似人数并不多,但就这样的损失,对于本来就走精兵路线的兴汉军来说,绝对是伤筋动骨了。这些人,王博可都是未来准备当军官使用的。

    尤其是弓兵营,挑选培养起来,要比其他战兵更要困难些,前期的都是山区猎户出身。王博以为弓箭手属于远程火力,所以在兵甲的装备上,向其它兵种倾斜,结果没料到,在守关战中吃了大亏,伤亡达到整个弓箭营的将近半数以上。好在狩猎队主要躲在藏兵洞里,不需要精准射击,所以伤亡不大,可以补充一部分。

    物资消耗的也挺严重,数月积累的箭支几乎消耗一空,兵器也残缺不少,用来治伤的医酒不够,只好拿药酒来凑合。故此,王博通知后勤部,将医酒列为战略储备物资,先不对外交易,等兴汉军储存到一定基数后,在考虑对外开放销售。

    好的一面也很多。这一大战可谓是战果辉煌。据战后清点,这次战斗共斩获:鲜卑首级四千余颗,全部列于关下,用来做“京观”堆;俘虏鲜卑兵,前后共计近五千,都充入苦力营,用于加固关墙、深掘壕沟、伐木采石等重体力活儿,让替换出来的后备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快速增加兴汉军战兵数量。【姻缘阅读:m.c6c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