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佩刀渐渐地从直刃刀演变为了更加适合马上作战的曲刃刀。
有一点许奕不得不承认,那便是马战时曲刃刀在一定程度上着实比直刃刀更为省力、好使。
且,随着两百余年的时间里。
匈奴不断地吞并中原之外的小国,融合草原之上的其他游牧民族。
匈奴佩刀的样式也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变化。
直至最终,形成了许奕绘于宣纸左侧的这种上宽下尖,刀身微微弯曲的样式。
许奕凝视着宣纸左侧所绘匈奴弯刀。
提笔缓缓于刀身之下写下了前兵马大将军赵青曾点评匈奴弯刀的一句话。
「有环刀,效回回状,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
此言中的「效回回状」并非单指大食国,而是指西域所有同一种信奉的民族。
自赵青的角度来看,匈奴弯刀轻便而犀利,使用起来无需耗费太大的体力。
因其刀柄过短过细,故而一只手即可持握。
且佩于腰间之时,不易触碰到左臂,故而十分适合骑马使用。
因匈奴弯刀过于轻便。
故而其主要的作战方式「拖刀式」。
即借助战马的冲击力,在战马高速移动时,右手握住弯刀刀柄,右臂展开。
使弯刀随着战马一同高速前进。
在接触敌人的一瞬间,靠着战马的冲击力。
让刀锋直接割破敌人的身躯亦或者头颅。
在许奕看来,这种刀法至少有着两大好处。
其一,令骑兵无需费力去劈砍,从而达到节省骑兵体力的目的。
其二,因刀身弯曲,故而刀锋割开敌人的身体后,自然而然地便会划开,从而避免了因冲击力过强,进而导致丢刀的致命危险。
尤其是马上作战时,骑兵在丢失了长柄武器后,战刀便成为了骑兵杀敌的首选。
然,凡事皆有利有弊。
匈奴弯刀虽较之直刃刀更为轻便。
但在冷兵器战场上,兵器的重量对于杀伤力有着决定性影响。
匈奴骑兵
一旦冲锋过后,被敌军拖入鏖战中。
那么其手中的弯刀则无异于成了一种摆设。
试问,在丢失了战马的高速冲击后。
究竟是轻便而犀利的匈奴弯刀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大。
还是那势大力沉,可劈可刺的大周直刃刀对敌人造成的伤害更大?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而这,恰恰是大周一直坚持发展直刃刀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另一个原因,说起来则十分无奈。
那便是大周真正的骑兵军伍,不足匈奴的两成。
若是守城鏖战,甚至会出现骑兵走下马背登上城头作战的画面。
也正因此,除非是大周当权者得了失心疯,否则绝不会避长扬短地去大力发展弯刀。
当然,不大力发展并不代表大周军伍不使用匈奴弯刀。
可能是受前世电视剧的影响。
许奕至今仍记得自己曾问过娄道永这么一句话「为何匈奴等游牧民族独独偏爱弯刀,而中原民族则独独偏爱直刀。」
尤记得当年娄道永闻言大笑过后的回答。
「哪儿有什么绝对的偏爱。」
「战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在战场上,一切都以实际效果来取舍。」
「所谓的直刃刀也好,曲刃刀也罢。」
「都应根据战场上的实际形势来判断。」
「即,你认为此刻当用直刃刀,那便用直刃刀。」
「你认为此刻当用曲刃刀,那便用曲刃刀。」
娄道永的话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根据形势而言,谁好用就用谁!
思及至此。
许奕嘴角不由得露出一抹自嘲笑意。
与此同时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自己曾向娄道永请教过的另一个白痴问题。
那白痴问题便是「直刃刀刺入人体后不是不容易拔出来吗?」
尤记得娄道永听闻此言后,又是一阵大笑,并让许奕于宗正寺幽宁院内少看一些民间话本,多读读兵书与武库志备。
教训过许奕后,娄道永方才不慌不忙地回答了许奕的问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