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领导之艺(2/4)

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东尾西排开,逼近曹军受箭。

    日出雾散,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航。这时,每条船上已有五六千枝箭。诸葛亮对鲁肃说:“十万枝箭如期拜纳,没费东半点力气,将军没有想到吧?”

    鲁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雾?”

    诸葛亮笑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那是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雾,所以才敢提出三日期限。周都督让我办十万枝箭,到时候,工匠料物都不应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杀我吗!我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杀我不了。”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给周瑜,周瑜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来,算与不算,大不相同。算则能巧取妙胜,不算则任意而去,哪管西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强时,只有认真算计,才能打过巧妙的对手。

    □以大计制小计

    计有大小之分。善于用计者,总是以大计制小计,从而获得胜局。且看:

    蜀后主建兴12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34万伐,分5路进军,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是场老对手,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付。所以战前各自都作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5个大营,并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14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以防不测。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水上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5万渡河至渭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受命离魏都时,曾受曹睿手诏:“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战。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

    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将鼓噪攻讦。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司马懿这只“老虎”离山,谈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司懿这只善长谋略,经验丰富的“深山之虎”,终竟被诸葛调出来了,还险些丢了性命。那么,诸葛亮究竟使了什样的奇招,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也难免上当呢?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作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这等于宣示司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还急不急。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其司马懿说:“现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如何是了?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牛流,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岭,各尽其便”,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祁山大寨。司马懿闻报大惊说道:“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诸葛亮看出了司马懿急于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士驱动木牛流马,伪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力奇袭上方,烧掉蜀方的粮草。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能跳山“如来佛的手掌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