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领导之艺(3/4)

”。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这一。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他四处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回大营救援,便趁机急领司马、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3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决不离山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反而中了诸葛亮的“调离山”计。真是计外有计,天外有天,军机难测。

    □用连环计制敌

    最高妙计策是:一计与一计形成连环作用,从而产生“一揽子”的功效。

    公元前484年,齐国的右相陈恒企图操纵国政,但又怕朝中大臣国书、高无平从中作梗,便向齐简公建议,派书等几位大臣领兵攻打鲁国,说是鲁国曾与吴国一道攻过齐国,应该报仇解恨。齐简公采取了陈恒的建议,派书为大将,带着高无平等大臣率领兵车千乘来到汶水之扎营。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与他的几个学生商量:“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现在有难,不可以坐视不救,有谁能制止齐军攻打鲁国呢?”听了孔子的话,子贡自告勇地说他有办法解救鲁国面临的危难。

    子贡先到齐国见到右相陈恒,他对陈恒说道:鲁国的墙低而薄,护城河狭而浅,国君懦弱,大臣无能,军队善于打仗,是个难于征伐的国家,而吴国城墙高而厚,护河宽而深,兵多将广,是个比较容易征伐的国家啊!陈听了这话,很生气,认为子贡在戏弄他。子贡便让陈恒退左右,悄悄地对陈恒说:“据我观察,相国与大臣国书、高无平有些不和。国书与高无平率军进入衰弱的鲁国,一能取胜。取胜的功劳自然属于国书与高无平,这些人的势会不断增加,而相国您便将因此面临困境了。因此,假您能设法使国书、高无平率兵攻打吴国,势必遭到失败,国书与高无平将面临困境,这对于相国您掌大权是很有利啊!”

    陈恒听了子贡的话,很是高兴,但考虑到齐军已开到水,忽然又叫他去打吴国,别人会怀疑他的动机,因而些犹豫不决。

    子贡了解到陈恒的思想顾虑,便又对陈恒说:“只要您叫他们按兵不动,我便立即到吴国去说服吴王来救鲁伐,这样,齐国就有理由攻打吴国了。”陈恒同意子贡的主,竟以听说吴国将出兵攻齐为理由,叫国书暂不攻鲁。

    子贡日夜兼程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上次吴国和国联合攻齐,现在齐国人为了报仇,已屯兵汶水之上,准先攻打鲁国,再攻打吴国。大王您何不先发制人,兴兵齐救鲁?以吴国的强大,定能打败齐国,这样也可使鲁听命于吴国了。”夫差说:“上次打败齐军后,齐国表示事吴国,一直不来朝贡,我正要向他问罪呢?只是听说国有侵犯吴国的野心,我准备先打越国,再进兵齐国。”

    听了夫差的话,子贡表示自己愿意去说服越王,让越亲自率军跟随夫差攻齐。夫差高兴地答应了。

    子贡来到越国,告诉勾践说:夫差怀疑越国将攻打吴,吴国就要兴兵伐越了。勾践听了很着急。子贡便教给一个办法: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随吴王攻打齐国,这可以消除吴国对越国的怀疑,将来如果吴国战败,力量会削弱,吴军战胜,一定会与强大的晋国争霸,这样,后必然空虚,越国便可以乘虚而入。勾践十分赞成子贡的意。过了几天,越王便派文种向吴王献宝剑、精甲等礼,并表示越王将亲率3000军士随吴伐齐。吴王很高兴。

    子贡又说服吴王,只要让越军参战就行,而越王勾践则不亲自出征了。

    接着,子贡辞别了吴王,又赶往晋国,对晋王说:人远虑,必有近忧。吴军正要攻打齐国,如果吴军取胜,吴一定会要和晋国争霸,晋国应有所准备……

    等子贡回到鲁国,吴军已打败齐国。不久,吴王又率军北上伐晋。这时,越王勾践便乘机攻占了吴国都城。

    子贡一番攻心游说,布置了一个使齐、吴、越、晋等互相牵制的连环巧计,使鲁国免遭齐军的攻伐,又免受国的挟制,从而挽救了鲁国。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抓住了要害的一点就会引起锁反应。连环计是一种权术,主要是让敌方互相拖累,互牵制,或者通过巧妙的方法使敌人不战自败,减弱敌人力量,或乘机进攻,或乘机撤退。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自累”,让它背上包袱,不能自由行动。这样,就给围敌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拿破仑巧计取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