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213章 《抬棺西征》卷终(八千字章)(4/6)

br>
    奈何当今万岁仁厚,不怎么愿意用家奴收拾外臣。他这个锦衣卫的大佬也没有办法。

    再说句题外话,弘治朝的锦衣卫,可能是大明十六帝、十七朝中名声最好的。换言之,也是势力最衰,权力最小的。

    常风道:“罢了,不说这事儿了。卫里呢,最近有什么大差事?”

    钱宁答:“皇上一向重视国家抡才大典。今年春闱也是一样。”

    “去年冬皇上就下了旨。让咱们锦衣卫严查科举弊政。定要保证此次春闱公平公正。”

    常风笑道:“我考了三次春闱。次次名落孙山,这回考第四回,可能又是落榜的结果。”

    “等到春闱会试结束,我再正式回锦衣卫办差。”

    石文义道:“常爷自谦了。您这回一定会试拔贡,金榜连登!”

    常风摆摆手:“吉祥话就不用说了。我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

    “再说去了西北一年都没看过书,没练过制艺文章。”

    “能离入榜少差几个圈,我就心满意足了。”

    谈完了会试的事,常风对石文义和钱宁说:“你们二人先回卫里。妙心兄留一下。”

    钱宁、石文义离开了大厅。大厅中只剩常风、王妙心二人。

    常风道:“‘黑柳’巴勒孟旰背叛了南镇抚司,投靠了小王子。”

    “‘磐石’哈达依旧忠诚于大明。”

    “这一回,我险些中了巴勒孟旰的奸计。”

    “你们南镇抚司想个法子。在草原上散播谣言,就说此次西征,鞑靼的军情是巴勒孟旰泄露给咱大明的。”

    王妙心道:“您是说,用反间计除掉巴勒孟旰?”

    常风点头:“正是如此。做戏要做足。巴勒孟旰三十多年前去了草原。他的家人都留在了大明。”

    “他虽在草原有了新家。老家应该还在京城里。”

    “你查一下。挑一个他家的男丁,补入锦衣卫,当个总旗。”

    “秃鹰会在京中尚未根除。他们应该会把这则消息传到草原。”

    王妙心拱手:“常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常风道:“使反间计,不光是为了除掉巴勒孟旰。也是为了保护忠诚于大明的哈达。”

    说句后话。八个月后,南镇抚司的反间计成功。巴勒孟旰被小王子剁碎喂了鹰。

    (注:这种后话,是一笔带过,后面不会再去写。交待下配角小反派的结局。别喷了,根本不是挖坑。)

    常风跟王妙心又聊了一会儿。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张采这小子很能干。此次西征鞍前马后,颇有功劳。”

    “你回去跟牟指挥使说一声,升张采一级。让他当个副千户。以后还是跟在我身边。”

    王妙心点点头:“成。那我就先回卫里了。”

    下晌,常风派人请来了三位文友切磋制艺文章。分别是妹夫黄元、吏部“小侍郎”文选司郎中张彩;举人王守仁。

    王守仁还带来了一位他的好友,名叫张璁。

    张璁跟王守仁年龄相仿,二十多岁。他和王守仁脾气相投,好得就差穿一条裤子。

    黄元、张彩都是有进士功名的。是常风、王守仁、张璁这三个举人的科场前辈。

    他们二人出题。常风、王守仁、张璁写破题、承题。

    写完破题、承题。张彩和黄元细细品读,点评。

    黄元心直口快:“守仁兄的文章字字珠玑,钟灵毓秀,颇有灵气。比我的制艺功夫要强得多。”

    “我看本科守仁兄定然高中进士。或许还会跻身一甲或二甲前列。”

    “大哥的文章嘛.中规中矩。我若是考官,在取与不取之间。”

    “至于张璁张老兄的文章.一言难尽。”

    黄元虽出身棺材铺,但已做了许久的皇亲,情商见长。

    低情商:狗屁不通。

    高情商:一言难尽。

    张璁属于资质平平但很努力的失败做题家。

    他今年二十六岁,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会试。接下来,他会连考七科不中。直到四十七岁才得中进士,步入官场。

    此人,乃大明历代首辅中,最为大器晚成者。

    且说常风与黄元等人正在探讨制艺文章。

    与此同时,两个南方举子来到了京城。

    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唐寅,字伯虎。

    一个名叫徐经。

    唐寅,三十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