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评其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才子的命途很坎坷。
二十五岁那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相继离世。妹妹自杀身亡。
除了他,全家死光光。差他一个就销户了。活脱脱一个大明版“福贵儿”。
这个命运坎坷的人,堪称当世大才。
全家死光光后,唐寅一度很是消沉。整日借酒消愁,以书画宣泄自己心中的悲伤。
这一消沉就是四年。
他的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徐帧卿为了让他振作,鼓动他参加去年秋天的应天府乡试。
乡试考完,三人给唐寅摆酒。
唐寅多喝了一杯,口吐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句话听上去是在吹牛逼。
解元,乡试榜首,全省第一。
乡试是全省最聪明的一群人的比拼。唐寅得多自信,敢说自己能拿全省第一?
祝枝山是个坑货队友大嘴巴。把唐寅的酒后狂言传了出去。
整个江南士林都嘲笑唐寅狂妄,是狂生妄人。
然后,乡试桂榜揭晓。众人傻眼了。唐寅果然位列第一,高中解元。
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会控分,更怕学霸能预测名次。
中了解元,自然要进京参加会试。唐寅心想:我三十岁的人了,弄个状元身份、翰林官职玩玩,也算没有虚度一生。
那就去京城吧。
于是去年深秋他踏上了进京之旅。
出发不久,他偶遇了徐经。
徐经,江阴人。实打实的地主老财,有钱人!
江阴徐氏,是江阴最大的地主。那真是良田千顷、米面成仓、树木成林、米面成仓、煤炭成垛、金银成箱、骡马成群、鸡鸭成栅、鱼虾成池.
唐寅是江南读书人的偶像。徐经是他的小迷弟。
徐经请求唐寅与他同行赴京,并拍了胸脯,表示可以包唐寅一切花销:咱们一路上住五星级酒店;坐奔死,绕死来死,绝对不坐马自达;排解寂寞找歌儿舞女,都找最高端最贵的!
如此好事,唐寅怎么可能不答应?既能有一趟舒适的进京之旅,又能每天屁股后面跟个小迷弟。
他干什么小迷弟都捧臭脚:“牛逼,牛逼,真牛逼!”满足他的虚荣心。
唐寅、徐经结伴而行。二人一路游山玩水,挥金如土,寻花问柳。终于在今日到达了京城。
唐寅看了一眼京城的天,心中暗想:呵,区区会试,何足挂齿?真正的考验是殿试。
唯一悬念是,本科我能当状元还是榜眼——大明会不会有一个比我更聪明的读书人。
翌日,御门早朝。
常风虽有半月大假,但早朝还是要参加的。
他突然发现,君臣不到一年未见,龙椅上的弘治帝身体越来越差了。
弘治帝动不动就咳嗽,脸色也发黄。说话气息微弱。一道旨意下一半儿,萧敬就要给他捋后背顺气。
要知道,弘治帝今年才刚满三十岁!
看他是气色,倒像是个久病老人。
太祖、太宗都是工作狂。一个活了七十一,一个活了六十五。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因为二人都是久在行伍,武人身板,身体刚刚的。
弘治帝自小在宫中长大,弱不经风。他每日早朝、午朝、大小经筵安排的满满当当。
他还作死,效法太祖、太宗批阅奏折到子时。一天只睡两三个时辰。
这种卷法,不把身体卷坏就怪了。
工作狂,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常风见弘治帝的样子,十分心疼。毕竟是君臣情深。他暗想:下次单独面君,一定要提醒皇上保重龙体。
萧敬终于喊出了“散朝”,他搀着弘治帝离开龙椅。
一众官员们走向御门外。
半个月后就要会试了。常风低着头,琢磨着八股文章的用词。
不知不觉,他跟一名三品文官肩并肩走到了一起。他并未察觉。
这三品文官是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马文升突然一把拉住了常风:“常小友,且慢行。”
常风问:“马老部堂,有什么事嘛?”
马文升没有立即答话。等程敏政走远了,他才压低声音说:“刚才你跟礼部的程部堂并肩而行。他是此次会试的主考。”
“被言官们看见,又要有风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