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218章 我常风今日要做文官的敌人(万字章)(3/8)

首诗写的很一般。在弘治朝第一才子唐寅面前,简直就是学童水平。

    这首诗的署名更让唐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署名:纪桂子。

    唐寅心道:我从未听说过这人,更没有交情。他为何要给我写送别诗?还是锦衣卫的巨佬亲自转赠?

    唐寅自然不会也不敢想:当今皇上生母姓纪,原籍广西。广西,桂也!

    十四年前蔡侍郎府邸栽赃储君的信,署的化名便是纪桂子。

    弘治帝很喜欢唐寅,想在他出京时赠他一首送别诗。诗写完,却不知道该如何署名。

    他想起了十四年前贵妃党给他取的化名。干脆署名纪桂子。

    唐寅问:“常大人,敢问这位纪兄是?”

    常风微微一笑:“在大明,仰慕唐先生的人有千千万。他只是其中之一。你就不要追问了。”

    唐寅道:“时候不早了。学生告辞。”

    常风却道:“唐先生。我办案多年,遇到过无数人。”

    “我曾遇到过一个很有趣的人。姓石,名明月。”

    “他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今日转赠于你。”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唐寅拱手:“受教。”

    常风拱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唐先生,后会有期!”

    常风一语成谶,果然后会有期。十几年后,常风跟唐寅还会相逢。只不过,相逢的地点不是京师,而是南昌。

    弘治帝是一位明君。他断了唐寅的仕途,大明多了一位名冠千古的风流才子。

    接下来的岁月中,唐寅寄情于勾栏,泄情于商女。成为了真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有明一代,才子之冠,应为两人。一为唐寅,二为徐渭不是哪位名人说的,网络作家胖可乐说的。

    徐经折腾出这样的弥天大祸,回了家大病一场。随后烧光了四书五经。并且在多年后立下家训“徐家子弟,不得科举。”

    过了八十多年,徐经的孙子出生。

    徐经之孙名弘祖,字振声,号霞客。

    即徐霞客是也!

    那位倒霉的礼部侍郎程敏政,本来有着大好仕途,入阁只是时间问题。却因会试舞弊,被勒令致仕。

    他受不了这么大的心理落差,生了大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数日之后,常府。

    刘瑾和张永气冲冲的找到了常风。

    刘瑾道:“小叔叔,您怎么胳膊肘往外拐?本来您可以借着科举舞弊案,狠狠打击文官的势力。”

    “您却偃旗息鼓,让大好机会白白溜走。”

    张永道:“常爷,我提醒你。我们这些宫中内官拿你当自己人。文官们却从未拿你当自己人。只把你当成一个卑贱的皇帝家奴!”

    常风喝了口茶,笑而不语。

    刘瑾有些发急:“小叔叔。我们在文官当中也是有耳目的。你知不知道,文官们说你是害得程敏政丢官的罪魁。”

    “他们已将你视作敌人!”

    常风没有接话,而是问:“你俩大中午跑我这里来,吃饭了嘛?饿不饿?”

    “刘瑾,糖糖前几日还说,许久没见你想你了。我差人到郡主府,让她过来,咱们自家人小聚一下,如何?”

    五十多岁的刘瑾有些傲娇的说了一句:“不吃了。看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人,我没胃口!”

    刘瑾作势要离开。走到门口,又转头补了一句:“山西镇守太监回京,给我送了两斤特产牛皮糖。一回儿我派人给宛平郡主送去。”

    说完刘瑾愤然离去。

    张永道:“常爷,我也走了。送你一句话,做事得分清里外!”

    常风以前办事,总是秦始皇照镜子,赢上加赢。

    这回办事,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文官们觉得常风害得程敏政丢官。

    内官们觉得常风胳膊肘往外拐。

    不过很快,内官们便会明白,常风的胳膊肘属于弘治帝,从未拐向文官。

    三日之后,奉天殿早朝。

    文官们对弘治帝弃用程敏政极为不满。

    皇上啊皇上,我们文官是朝廷的脊梁。您竟敢勒令文官的核心成员致仕?

    那就别怪我们对您不客气了!

    萧敬扯着嗓子喊了“议”。

    兵科给事中张弘至跳了出来:“禀皇上,臣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