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黄巾

三国资料大全·三国官职体系(5/8)

 亭是乡下一级行政单位,刘邦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东汉异性不封王,最大只能是侯,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列侯。列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但只能衣租食税而已,不能自置官吏;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只有岁俸。

    关于军制

    东汉的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通过两大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控制全军。这两大机构是:由郎中令、卫尉、中尉等组成的中央警卫机构;由大将军、太尉、将军、将、尉等组成的国防军事机构。

    一;京畿驻军:(东汉形式上沿袭西汉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

    1;光禄勋属下部队有三支(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

    a;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皆父死子代;

    b;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无常员,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

    c;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2;卫尉(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安全。)

    南宫卫士令统员吏95人,卫士537人;

    北军卫士令统员吏72人,卫士471人;

    左都候统员吏28人,卫士383人;

    右都候统员吏22人,卫士416人;

    七宫门司马下属约700人。共2700左右,

    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鮦阳、公安、细阳四县所谓农野谨钝之人,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3;北军分作两部:

    a;执金吾(中尉):属下缇骑(骑兵)200人,持戟(步卒)520人,任务是警卫宫城之外,洛阳城门以内,月三绕行宫外。缇骑多为富家子弟,持戟多出身寒门,均非征发而来,系招募编成。负责京师,维持治安;天子出巡,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

    b;五营(对外征战的主力常备军):由五校尉分统,北军中侯监管五校及其营地,总兵力4000余人,其中

    屯骑校尉之下员吏128人,领士700人;

    越骑校尉之下员吏127人,领士700人;

    步兵校尉之下员吏73人,领士700人;

    长水校尉之下员吏157人,乌桓胡骑736人;

    射声校尉之下员吏129人,领士700人。

    其兵士最初系由刘秀的元从改编而成,父死子继。安帝时,因国用不足采纳群臣建议,凡吏人入钱谷者,可据数额得力关内侯以至五营士。这样,北军中又增加了大量商贾惰游子弟,他们大都是雒阳人。

    4;城门屯兵。这也可以算是北军的沿袭。主官是城门校尉,多以外戚、近臣充任。专门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一城门候,把守城门,领兵数百不等。

    5;东汉末年,为了与掌握了北军的外戚集团对抗,宦官们又整出了一个西园八校,这是后话。

    二、内郡营兵

    1、雍营和长安营:二者沿着渭河下游的谷地形成一条连续的防线。

    雍营;即扶风都尉部,驻地雍(今凤翔县),于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初置,并设立右扶风都尉,领导和指挥所属部队。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地区和西汉诸帝的陵园,并作为都城洛阳西部的屏障,以应付西部诸羌和西域各国的军事威胁。

    长安营为京兆虎牙都尉所统,故有虎牙营之称。驻地在渭河南岸的长安。主要任务是守备长安,并和雍营共同作为京都洛阳的西部屏障,以防凉州各羌族部落生乱和西域各国的叛离东侵。例如,汉安帝元初三年(116年)右扶风都尉仲光、京兆虎牙都尉耿溥曾率兵同反叛的先零羌战于奚城。又如永初三年(109年)大将军邓骘征种羌于冀县,元初二年(115年)征西校尉任尚与先零羌战于平襄、中平六年(189年)左将军皇甫嵩与韩遂大战于陈仓,雍营和长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