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黄巾

三国资料大全·三国官职体系(6/8)

营都曾出兵参战。

    雍营和长安营的兵员编组无考。二营都尉之下,应置有公府曹史、功曹史、五官掾等属官分曹承办日常业务。从历次与西部羌族部落交战出兵数字和羌族多次入寇三辅,侵掠陵园的情况看,其兵员不会太多,各在2000人左右,战斗力远不如西汉守备三辅地区的北军。

    2、黎阳营:以谒者监之,所辖幽、并骑兵千人,驻地黎阳紧傍黄河,是京都洛阳的北方门户,属于首都外围的保卫力量。这支部队从东汉初年开始设置,到汉顺帝时还在文献中见于记载,堪称一支有光荣传统,战力悠久的英雄部队。

    3、其他;黎阳、虎牙、雍营都设在东汉国家的内郡。在内郡除了这三处营兵之外,还有其他的营兵设置。在中原要害地区,‘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坞,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坞,扶风、汉阳、陇道三百坞,置屯多矣’。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臯辕、旋门、小平津、孟津有八关都尉。

    三、边郡营兵

    (东汉的地方驻军,一种是屯驻地方的营兵;另一种就是地方上的郡兵。营兵是归中央直辖,郡兵是地方的国民警卫队,不相统属。)

    1;护羌校尉,治所设置在令居塞,掌西羌事务,兼管屯田,有常备的刑徒兵二千余人。湟中义从胡二三千骑,这是基本兵力构成;一旦有战事,持节的护羌校尉可以征发调动属国系统的羌胡骑,各郡县的边地骑士和屯田兵,加起来林林总总可有数万。

    2;护乌桓校尉:屯上谷郡宁城县。掌管乌桓、鲜卑事务,兼管互市贸易。下设长史一人,司马二人,常备军一部骑卒,一部步卒,东汉王朝岁给乌桓族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与南匈奴一样,助守边防,对付北匈奴和鲜卑的侵扰。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相当于世袭的少数民族雇佣军(不过在汉末,朝廷公认乌桓骑不如鲜卑骑厉害)。

    3;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置立,平定南蛮。

    4;敦煌兵;殖民西域的前驱力量,最后的战绩是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凉州刺史孟佗率领敦煌兵五百人,会同西域长史张晏率焉耆、龟兹、车师兵三万余人讨伐过疏勒,史书上说攻城四十余日,不克而还,但是出土的曹全碑却说那一仗打赢了,还是大胜。

    5;渔阳营,为了防备鲜卑。《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建光元年)甲子,初置渔阳营兵。”据李贤注引伏侯《古今注》曰:“置营兵千人也。”

    5;扶黎营。《后汉书.鲜卑传》:“元初二年秋,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得。复攻扶黎营,杀长吏。”李贤注:“扶黎,县,属辽东属国。”

    6;度辽营:为切断南、北匈奴的联系,东汉国家设置度辽将军,度辽将军所统率军队称为度辽营兵,屯驻五原郡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总之,东汉在内郡和边郡都有营兵的设置。营兵的设置当以在边地郡县为多,内郡也有营兵的设置,但是在数量上要少于边郡。国家所设营兵人数是不固定的,少的在上百人左右;多的上千人,除了募兵之外,有大量的弛刑囚徒到这军营中服兵役,‘皆赐弓弩衣粮’,这些犯罪分子还可以带上家属一起赴任。国家在边郡和内郡设置的这些营兵,实际上成为东汉国家最重要的常备军。《后汉书西羌传》载:安帝元初年间,西羌寇乱,任尚为中郎将将兵征讨,虞诩谓任尚曰:“使君频举奉国命征讨逐寇贼,三州(指幽、并、凉三州)有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被苦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可知,东汉边兵虽不及西汉之盛,但也常备有二十余万。

    四,地方兵

    (地方郡中的军队士兵称‘郡兵’,与中央的‘营兵’区别开来。)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之后,为了减轻小农的负担,裁撤了各地的都尉、郡兵和军训演习制度,这样造成了地方空虚的局面,后来的东汉政府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郡兵,但把郡兵的征集和统辖权转移给行政长官郡太守,正因为如此,东汉的郡太守又有“郡将”之称,真可谓上马管兵,下马治民。但是,东汉人应劭说:“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鹊捕鹰舃,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不难看出,东汉时期,各郡的郡兵因为缺少西汉时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十分低下。所以出征打仗,东汉政府往往还是要调动中央直属的常备军‘营兵’才行。

    五:少数民族佣兵

    1;板楯蛮。益州巴郡的南蛮。这个少数民族擅长毒弩,跟汉族关系一直很亲近。周武王伐纣板楯蛮就帮过忙,还帮秦昭襄王射杀过为害一方的白虎,后来他们从汉高祖还定三秦,因功被免除了部落首领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賨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几乎成了汉朝的职业佣兵。羌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